佛教的慈善社会事业─以佛光山为例
2009年03月31日 18:29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伍、结语

《法华义疏》说:“慈悲即拔苦与乐。”佛光山开山宗长 星云大师亦云:“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能、愿力、布施,就是慈悲。”所以,佛教之于社会,其存在本身就是慈善社会事业。

但是一般人都仅将“济贫”当做是慈善福利的全部内涵,认为是慈善工作的全部。其实如何能在救济贫苦之后给予扶持成长的力量,乃至于解决人心的痛苦,培养心灵的力量,才是从慈善福利及社会工作中,完整体现了佛教的慈悲。

换言之,如果只有慈善救济与社会福利工作,对济贫而言是不够究竟的,那会造成人类的懒惰、社会的腐败,必须要有佛教倡导普世的生命价值,强调牺牲奉献的意义,教导众生从行善积福中渐次提升生命的层次,使其能够依靠己力获取生活所需,进而有能力再去济助他人。佛教的真正目的在教化人心与社会,所以对于佛教的文教事业,例如人才培育、监狱布教、文教活动与出版事业等,都应予列入佛教的慈善事业。

星云大师认为“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所以佛光山秉持“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四大工作信条积极从事各项利生工作。菩萨的行愿,必须在人间成就,世间的佛事完成了,才能获得出世的解脱。未来,佛光山仍将以诸佛菩萨的慈心悲愿,为世界、国家乃至于社会创造人间净土,教化人心,耕耘善美。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慈容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