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与企业谐发展
2009年03月28日 21:40 】 【打印已有评论0

内容摘要:企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市场,所以企业能否和谐关键在于内部的管理。那么怎么样来和谐企业呢?本文以佛教的缘起论认识自己,以人人平等、六和敬思想经营人心,以四无量思想心来报国土恩, 来构建和谐企业。

关键词:缘起论 人人平等 六和敬 四无量心


众所周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整体的和谐是不能离开个体的和谐而存在的。作为社会经济的组成细胞,企业的和谐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著微观基础的作用。对于掌握著国民经济命脉、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有著重要影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其和谐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和谐企业呢?佛教正是为企业的和谐提供了思想法宝。

一看这个题目,人们就以惯有的想法认为佛教是出世间法、解脱法,怎么会跟企业挂上钩呢?其实不然,我们来看什么叫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环境下,企业及其员工在学习和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理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特征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其实,从这个定义当中我们看出企业是心智的活动,理念的管理。而佛教也是相当重视企业理念的。佛陀当初创建僧团就是本著有组织、有计划的企业精神而成立的;唐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也是具有企业思想;近代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就是企业精神的展现。也就是说企业不一定是社会的工商业,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名词。所以佛教是不离世间法的,它是一种指导人们走向觉悟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企业家融合佛教思想管理企业,将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能否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的支援,内部的管理体现在管理员以佛教缘起论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才能,以“人人平等”、“六和敬”来帮助管理员培养员工以及解决管理员和员工的矛盾。外部的支持是企业以佛教“慈悲喜舍”的思想利益社会群体、报答国家。

一.佛教缘起论来认识自己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地,在企业生涯中,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也就是说情商是管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佛教的缘起论则能使一个人充分地了解一切事物,不单是对一切事物的剖析,更是对人心里情绪的看透。缘散则灭,表现出其形态就是幻化无常的,没有一样事物能永恒存在,刹那生刹那灭。所以《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便是我们的观念也是刹那生灭,其形相是空的,找不到一个实体。如果了知缘起论,我们能够清楚地观到自己的情绪刹那生灭,没有一念可以让我们抓住,喜怒哀乐只是外面的环境刺激了我们的内心,所以它只是意识中的一个跳动的念头。原本依他起的外在事物是没有任何思想观念附著的,而是由我们内心的贪、嗔、痴给外在事物加上了概念。如环境它本身无好坏,但刺激了我们内心的贪念,我们心生欢喜,相反与内心的嗔恨心相应,我们会苦恼。其实,会让我们喜怒无常,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外在事物以及内心的根本。所以一个管理员如果了知缘起论,他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甚至能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

在企业生活中,市场瞬息万变。一个管理员能了知自己的情绪,善于控制情绪不受外在影响,他的念头就特别清晰,不会以固有的观念而是用缘生缘灭的角度看待事物,即以发展的眼光认识企业发展,抓住机缘、创造机会发展企业,懂得在变化的事物中把握企业;不以主观来臆断或盲目瞎做而以锐眼观察市场经济的变化,做出睿智的决策,立定长远正确的目标,制定决策时既能符合企业的要求,乃至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又能处处考虑到部下的利益,为广大员工做好事、办实事,时刻关注顾客需要什么,他就生产什么,这样就会得到部下的拥戴和社会群体的支持。于一切境遇中安住,于逆境中磨练心智,顺境里也安不忘危,宠辱不惊、不骄不躁的平和心态会帮助企业灵活变通,助其平稳地度过危机与鼎盛的不同时期,建立其长远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佛教三学中的“慧—提得起,放得下”的表现。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如祥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