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善奉行
2009年03月28日 21:26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国传统的寺院是一个大家庭,也是社会中特殊的独立单位。这里生活着一群过着特殊生活方式的群体,但是从寺院的管理与发展历史来看,它具有某些与企业一样的功能。例如企业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寺院要有一个很好的修行条件;企业的管理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寺院的管理有详细的戒律清规;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寺院要有自己的宗派文化;企业有从上到下的人事系统,寺院有严格的僧职体系;等等。总之,虽然寺院没有像企业那样非常看重利润和追逐利润,试图取得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但是寺院要自己生产产品,要有经济核算方法,要承担自负盈亏的风险,同时还要保证取得一定的利润,以此来满足寺院的日常开支和扩大再生产与发展文化事业的要求。企业与寺院的相通部分,决定了在佛教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根据具体的情况建立一些适合于寺院管理的理念与制度,而这些理念与制度可以为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所借鉴。

作为企业来说,要把企业事情做好,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佛教的“欢悦和谐”是说整个寺院要有一个这样的气氛,僧人们要在这个气氛下生活才有朝气,才能够安心从事“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农禅并作的生活,所以在寺院里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犹如水乳”,不能分开。对企业来说也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企业,肯定存在着一个和谐的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在水乳不分的一体化过程,企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做出自己的相应调整,同时又要保持内部的不变之静,因此圆融动静的关系,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大事,佛教的和谐观就在企业的管理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以佛教的和谐思想作为企业的灵魂就有了可能。

佛经说“能善和谐,造作业果,转轮生死,无有穷已。”(《无明罗刹集》卷上)这是说善于做好和谐的事情,也是一种造善业积德的工作,同样具有出离生死的功用。让企业充满和谐的氛围也是一种造善业积德的工作。一个充满了和谐气氛的企业,必定有一批人会用摆脱生死的大无畏勇气,不计报酬地甘愿为企业出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有志气和有抱负的员工,注重的不是工作的报酬,而是工作的环境与成长的土壤,只要我们善于营造企业的和谐气氛,对企业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功德吗?企业的这种善业,所得到的功德亦即回报,会远远超出投入,更重要的是企业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这个功德可是无量的功德。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六和敬”思想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与指南

正因为在这个“和”字的指引下,中国佛教的寺院里一直奉行“六和”的生活。此“六和”也称“六和敬”,所谓的“敬”是说“尊敬”。僧人之间要相互尊敬,和谐相处,“匪敬弗得。故曰修六和敬。”(《水忏科注》卷下)“六和”即是“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同上) “六和”思想是寺院生活的根本保障与修行者的指南,因为离此“六和”思想,整个寺院里的僧人就无法生活,只有遵照了“六和”的精神,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之中,相互尊重,共同修道,目标一致,才能共同进步,取得解脱。所以佛教里面才特别强调,“于众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兴隆三宝,上弘佛道,下化众生。”(同上)
寺院的生活需要“六和”的环境,其实对一个企业来说何尝不是呢。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也与寺院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寺院的僧人都生活在固定的寺庙里面,企业员工也都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工作。要想把企业的工作做好,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企业来说,就是内部的人际关系,进一步说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它包含了“六和”精神。

根据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佛教的“六和”精神,将企业的和谐人际关系定为:“身和同住”是指企业员工都在同一个地方做工;“口和无诤”是指企业员工之间不要发生相互争吵和说长论短的言语行为;“意和同悦”是指企业员工都应该处在欢乐与喜悦的心情下工作;“戒和同修”是指企业员工都应该共同遵守企业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见和同解”是指企业员工应对企业的发展持有共同的看法或见解;“利和同均”是指企业的员工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都在同时享受因劳动而带来的各种利益。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绍常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