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思想与企业内部和谐关系的建立
2009年03月28日 21:18 】 【打印已有评论0

佛教僧团和企业同样都是社会上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组织的主体都是人,因此,管理僧团和管理企业的落脚点都必然落在管理人的身上。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千二百五十人俱”。佛陀为了管理庞大的僧团,教化弟子,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特别制定了“六和敬”纲要,即:“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第一条“身和共住”,指身业清净,僧众在行为上不侵犯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帮助、尊重、包容,平等共居,和合共住。这要求员工要用一颗快乐的心情面对工作,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各尽所能地保证企业的日常顺利运作。由于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要求员工不能带着对同事的埋怨或生活上的负面情绪去工作,更不能做出冒犯他人的行为,要保持清醒和理智,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第二条“口和无诤”,指语业清净,僧众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和平共处。这就是说员工在和他人说话时,要谦和礼貌,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肢体的冲突。第三条“意和同悦”,指意业清净,即精神和心理上的清净,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志同道合,不比较个人是非得失,心意和悦地生活。全体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员工在认同企业的文化,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前提下,都能为了企业的经营目标达成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一致,大家在思想上用意善良,在行动上光明磊落,不能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大众,更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伤害别人的利益和痛苦之上,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喜悦。第四条“戒和同修”,佛陀主张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僧众共同遵守寺院的规章制度,共同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家企业要正常运转,获取利润,必然会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应将职业身份和职业操守放在第一位,做到自我约束,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具有合作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第五条“见和同解”,僧团大众在思想上能达成共识,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能舍去分别执着,达到见解一致,这是共同成就的前提。不论什么组织,都讲究团队合作精神,僧团如此,企业也如此,只有员工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一致,企业内部集体的力量才不会分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才能和睦、清净,如果每位员工都各执己见,自以为是,处处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顾集体的利益,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就难以保证。第六是“利和同均”,指僧团大众在经济上或知识上的法利,都是平等受用,均衡分配。“利和”又包括“财利”和“法利”,“法利”是指知识、培训实践上的学习机会,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上下员工的利益能协调和谐,兼顾领导层与广大员工的正当欲求和利益。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上下的意见一致,职工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广大员工的个体目标就与企业的整体目标达到了高度一致。否则,就会使企业内部发生利害冲突,更会因营私肥己的恶习而导致争权夺利的纠纷,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根本利益。

世界上的所有僧团都奉行“六和敬”思想,前三和是身和、口和、意和,表示僧众在日常的修行中须身、口、意三业和敬;后三和是戒和、见和、利和,表示僧众须事事和敬。“和”、“敬”的意义在《法界次第》中记载为: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所以,“六和敬”是从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树立起大众民主平等相处的原则,增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MBA管理学》一书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企业能迅速崛起,其奥秘在于宣导企业精神、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培育人,上至董事长或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彼此平等相待,都作为企业的一个主人,因而能极大激发广大员工为企业拼搏的精神,创造辉煌的经济成就。

二、“四无量心”实现领导与员工的和谐

在企业组织机构中,不论组织的大小,领导是帮助职工群体最大限度地运用其能力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企业领导不是站在一个群体后面去推动、去督促,而是作为带头人来引导前进,鼓舞人们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领导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处在每个层次上的领导对于组织或团队和谐关系的建立,都处于重要的位置和主动性的地位,领导的素质、能力、行为、人格魅力以及管理水准,对于和谐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佛教的“四无量心”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以慈悲、赞美、鼓励来代替制度与规矩的“柔性管理”,领导运用“四无量心”于管理中,能起到“滴水可以穿石”、“温火可以融冰”的作用。佛经云:“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明生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