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重构文殊智慧
2009年03月28日 23:49 】 【打印已有评论0

内容摘要:通过经典还原与哲学梳理,我们发现文殊智慧业已构成一个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诸论俱全、内在融贯的佛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从大乘佛教的内在精神和中国佛教的根本特色出发,根据“菩萨四德”和“三圣圆融”的义理结构,对文殊智慧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现代“判教”与重新定位,以此彰显文殊智慧的佛学特色及其在现代转型中的大机大用。

关键词:文殊智慧 菩萨信仰 现代判教 佛学定位 现代转型 

在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交的论文《文殊智慧的和谐原理》中,作者已经对文殊智慧的内在逻辑与义理结构作了初步的梳理与描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进一步从大乘佛教的内在精神和中国佛教的根本特色出发,根据“菩萨四德”和“三圣圆融”的义理结构,对文殊智慧进行一次尝试性的现代“判教”与重新定位,以此彰显文殊智慧的佛学特色及其在现代转型中的大机大用。

众所周知,判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理论定位方法,中国佛教各宗大多皆在判教基础上得以形成,充分体现了多元一体、和谐共处的精神。当然,各宗对于判教方法的运用各有不同。南地诸家多侧重佛说法的形式,根据历时性加以排列,辅之以教理的层阶;北地诸师多侧重佛说法的内容,根据教理的层阶性加以融贯,辅之以时间的序列。这样,就形成了天台宗的“五时八教”、法相唯识的“三时教”、华严宗的“五教十宗”等。

总的来看,佛教传统的判教方法其共同的特点是以佛说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来进行分科判别的,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其实,根据佛教的全部义理,判教还有着十分广阔的科别延伸空间。现代人完全可以继承、发扬、改造佛教传统的判教精神和判教风规用之于我们今天的理论创新。在这方面,新儒家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梁漱溟划分“三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熊十力的“性智和量智”之别、唐君毅的“心灵九境”说、牟宗三“儒为正盈、佛道为偏盈”的判断,方东美关于中西方“契理文化、尚能文化、妙性文化”的归纳,皆可说是对佛家判教方法的合理性继承、创造性运用。本乎此,我们想从大乘佛教的内在精神出发,为文殊智慧进行一次“现代判教”。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肖黎民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