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法与脑科学的关系考察
2009年03月28日 17:54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 】 【打印已有评论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似乎有统一性、常恒不变性的“我”,即所谓“意识经验及生存重心的主体”。但是方伯格医生观察到一些因脑受损而改变了“自我界限(margins)”的病人,也即是改变了自我与本身、自我与他人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有位中风的病人的额顶叶因血管梗塞而受损,造成“身体失识症”(Asomatognosia;缺乏对自己身体的识别),她不知道自己的左臂是属于她的,而认为它是属于以前因中风过世的先生所有。有病人则一直不停地想要将他的左臂赶下床,有的向护士抱怨有人和他一起躺在病床上。例如:一位四十八岁的妇人被问到她的左边身体时,她回答:“那是一个老人,一直都躺在床上”;某军医院的一位军校学生则一直抱怨:“在他自己身体与墙壁之间,已经没有空间给“那个人”了”;也有病人在提起自己瘫痪的左臂时抱怨说道:“别人是没有权利到她的床上”。因脑受损而拒绝、误认或否认他们一辈子所熟悉身体的一部分的症状,显示出自我边界的弹性令人惊讶。

此外,方伯格医生发现:自我并不是像皮肤那样将我们与世界清清楚楚地划分出来,它像变形虫,具有可以改变形状、界限、应需求而变形或再生某个部件的能力。例如:因头部受伤、中风而产生“误认症”病人,有些会认为有人冒名顶替他们的父母或夫妻。有些则将陌生人认为是某位元他所认识的人,甚至认为医院里满是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有病人不是误认实际的身体,而是误认镜中的影像不是自己,而是长相类似的陌生人,甚至对镜子泼水、扔东西、大声斥责,试图将他们的替身赶出房子。此外,患有“他人之手症”的病人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会用其中一只手掐住自己的喉咙。

从诸多“自我纷乱”病人的大脑中,我们可以发现:大脑的许多不同区块都对自我的建构及维护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现代神经学已证明脑中并没有一处是掌管自我的区块。方伯格医生则假设大脑是以制造意义(meaning)与目的(purpose)的包含性阶层(nested hierarchy)来建构自我的统一。并且,他也认为:自我边界的转变并不只限于脑部损伤的人。我们每一个人几乎每天都经历“自我界限”的改变,每当我们认同别人、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或为随喜别人的好运时,我们与他人心智便有部分合并,分享到他们主观的经验。当我们进入彼此认同的心智状态时,便进入心智的新包含性关系了。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惠敏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