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法与脑科学的关系考察
2009年03月28日 17:54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 】 【打印已有评论0

其次,与约一亿五千万年前原始哺乳类的演化的大脑旧皮质(情欲与情绪中枢)有关的“受念住”修习阶段。《念住经》说明:修行者在经历或执着于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等不同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或执着于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变化、消失的现象,练习区别“我的感受”(my feeling)与“一种感受”(a feeling)的不同,知道感受如何制约心,以处理不当的情绪。相对於呼吸是身体的制约者(身行),所以能借着调节呼吸来调节身体,令其安适;同理,感受是心的制约者(心行),所以能借着调节感受去控制心,令心安止。

第三阶段是与数百万年以前演化之“新哺乳类型的脑”的大脑新皮质(智慧中枢)有关的“心念住”修习阶段。《念住经》说明:修行者当心有贪爱或无贪爱、有嗔恨或无嗔恨、有愚痴或无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或无贪爱、有嗔恨或无嗔恨、有愚痴或无愚痴。当心有收摄或无收摄、心广大或不广大、有上或无上、心专注或不专注、心解脱或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有收摄或无收摄、心广大或不广大、有上或无上、心专注或不专注、心解脱或未解脱。他观察各种心态不断生起、变化、消失的现象,勇敢诚恳的去面对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镜中看自己的脸一样;练习区别“我的”与“一种”的不同,以处理不当的心态。然后,才能以此心智进入第四阶段“心念住”修习,了解至高无上之法(真理)-无常、苦、无我、空、涅槃。

二、脑科学之“变动之我”与佛教之“无我”观

随着脑神经科学的进步,对于什么是自我?它位于大脑何处?大脑如何制造一个统一的自我?大脑与心智的关系为何?等问题有了新的观点,在坊间也有以此为主题的科学普及书籍,例如:方伯格(Todd E。 Feinberg)所著Altered Egos:How the Brain Creates the Self(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中译本:《我从变中来-大脑如何营造自我?》)。这些科学的成果与佛教之“我”与“无我”的教义,是否有可以产生互相对话与交流之处?或者是否有助于体会无我、无我所之观察?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惠敏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