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法与脑科学的关系考察
2009年03月28日 17:54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 】 【打印已有评论0

之后,在撰写博士论文时,探讨到《念住经》之“四念住”(又译为[四念处)修习法。佛陀教导比丘们,学习认识自己的身体(呼吸与动作)、受(感觉与感受)、心(心识)、法(真理)等四方面,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使“觉察性”(念,awareness,mindfulness)念念分明,忆持不忘,敏锐且稳定(住,setting-up,establishment)。我对于身、受、心、法等“四念住”的观察顺序,与上述脑演化的“三重脑理论”,发现似乎有不谋而合之处时,再次产生一股震撼力,影响到我在动静修行的感受与理解。

《念住经》不仅是南传(声闻乘)佛教的禅修指南,比丘们亦常在垂死人的病榻边读诵《念住经》,以净化临终者最后的心念。“四念住”其实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架构,在菩萨乘佛教中,也受到重视,例如:隋朝天台智者大师曾经讲说,他的学生章安灌顶笔记成《四念处》四卷(T46,no.1918)。

首先,与身体有关的“身念住”的修习阶段中,有最常用且最实用的修习法,叫做“忆念出入息法(数息观)”。《念住经》说明:修行者应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入息长、入息短时,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出息长、出息短时,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制约者(呼吸),而入息、出息””。

从“三重脑理论”来看,呼吸作用与人脑中担任掌管呼吸等维持生命功能的“爬虫类型的脑”的脑干有关,“身念住”之“出入息”的觉知让修行者能经常体会生命中最基本的拥有—呼吸,我们出生后第一个拥有,死前最后的拥有,它是我们最忠实的亲友,但是我们却很少与它对话。我们也常忽略这种最基本“活着的感受”,不去珍惜如此古老、约两亿年前的爬虫类时代所演化之呼吸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若能体会“一息尚存,永乐不忘”的心态,“呼吸”可以说是不用花费任何成本、几乎不需任何其他条件的“游乐物件”或“玩伴”,随时可以与“呼吸”玩的妙趣横生,乃至生命最后一口气。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惠敏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