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佛教中国化是一个佛教与中华民族双向选择的过程。佛教的传统是解脱主义的传统,主要是解脱人生的痛苦,生死的痛苦。佛教的这个传统传到中国以后,和儒家的思想、道教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儒家的思想。如何协调彼此之间的差异性成为中国佛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佛教才有可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佛教自汉代中国开始,就一直在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笔者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佛教义理和制度的中国化的一些表现。
一、佛教中国化的必要性
佛教发源于印度,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但印度佛教的义理和制度并不能全局照搬的为中国人民所接受,这是有着很多原因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印两国国情差异
作为佛教起源地的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属热带季温气候,气候炎热,每逢旱季气温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印度佛教所强调的苦和出世思想,和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而古代中国文化的发源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水土茂盛,气候温和,人们对于苦的感受没有那么深。这样不同的气候条件首先便会要求中国的佛教徒的修行方式和观念相对于印度佛教需要作出一定改变。
(二)中印两国社会基础差异古代印度的社会基础是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和吠舍,不同种姓的社会地位差距非常大,相互之间甚至不得通婚。而中国的封建制度虽然也强调等级差异,但是受儒家伦理思想所影响,社会基础是宗法血缘关系,推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通过维持小家庭的稳定而后一层层的发散开来,即所谓的“家国天下”。
(三)中印两国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汉朝,更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上升为官方所推崇的核心思想文化,自上而下发挥着统治力的时期。儒家思想关注人的生活实践和品格塑造,不谈鬼神也不谈来世,强调完善自我修养而后造福社会。而佛教重精神轻肉体、重解脱轻生命、重来世轻现世、重神灵世界轻世俗世界,是以“众生解脱”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在的“涅槃”境界。这是明显与儒家思想相矛盾的,佛教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就必须要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融合,也就是佛教的中国化。
二、佛教义理的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佛教义理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因为上述的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佛教的许多义理在被传到中国后都受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原有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
作者:
释常慧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