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和佛教在我国的弘扬与传播
2009年03月28日 23:00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在我国佛教的弘扬与传播中,白马寺长期是一个重要的佛事中心。其后在近二千年的漫长岁月里,经历战乱兵燹,几兴几废,“犹以天竺旧状”的东汉白马寺,巍峨辉煌的唐代白马寺,均已无存;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黄锦的主持下,又一次整修白马寺,大体上奠定了今日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院落。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等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在线,斗拱飞檐,古色古香;以中轴线为基准,两侧的辅助建筑严格对称,保持着中国古典建筑的特有风格。塑像多为元、明、清时作品,其中以元代的一组“夹纻干漆”像最佳,誉满中外。

白马寺后院有砖砌高台,名叫清凉台,宽32.40米,长42.80米,高约6米。台上重楼高阁,古柏森森,蔚为壮观,为“释源”白马寺独具的胜迹。有记载说此台原为汉明帝避暑读书之处:“永平求法”得经像以归,“既至洛阳,明帝即令画工图写,置清凉台中及显节陵上”。印度二高僧来华后在此台译经传教,后“咸卒于此寺(白马寺)”。今清凉台上供有这二位“祖师”的塑像。他们的坟墓保存在寺门之内东西围墙之下。毗卢殿后壁间嵌有《四十二章经》刻石,上镌有“后汉沙门迦摄摩腾共竺法兰奉召译”字样。还有多方碑石上刻有“祖庭”、“释源”之称。

白马寺东南的齐云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佛祖统记》说,“昔阿育王藏佛舍利八万四千塔,震旦之境有十九处。”《四十二章经序》有汉明帝时“起立塔寺”之说,《释老志》有汉明帝时建塔记载,《历代三宝记》更具体说汉明帝修建齐云塔。今寺存宋代刻石也有记载。如琇和尚也经过考证,认定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公元69年)。因此,则齐云塔应为“中国第一古塔”。

白马寺山门券洞券石,清凉台券洞券石,以及第一、第二两个大殿的殿壁上所镶砌之“梯形”大砖、青石,在寺院建筑中甚为少见,部分券石上还刻有制作工匠的姓名,据认为这应是东汉遗物。

《洛阳伽蓝记》还记载说:白马寺的葡萄大如枣,味殊美,京师又语称“白马甜榴,一实值牛”。葡萄、石榴和佛教皆由西域传入内地,石榴原产安息,故称“安石榴”。人们把葡萄、石榴和佛教一起,同最早的佛寺白马寺联系在一起,传为美谈,是很可以理解的。

作者简介:

释印乐,河南洛阳白马寺方丈。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印乐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