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和佛教在我国的弘扬与传播
2009年03月28日 23:00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洛阳白马寺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由封建国家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在我国佛教界亦称之为“中国第一古刹”、“祖庭”、和“释源”。祖庭,意为祖师之庭院;释源,意为佛教(别称释教)之发源地。白马寺建成后,佛法渐盛,信众日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与佛教文化不但给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还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世界佛教源于印度,我国佛教传于洛阳。白马寺对于佛教在我国的弘扬与传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白马寺的兴建和我国佛教史上之“永平求法”一事紧密相连。关于“永平求法”的记载见于以下诸书:《理惑论》、《四十二章经序》、袁宏《后汉记》、范晔《后汉书》、王琰《冥祥记》、释惠皎《高僧传》、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魏收《魏书?释老志》等。

《理惑论》为东汉末年牟融所撰,后收入僧佑《弘明集》中,是现存最早的佛教著作。经许多学者考证,认为此书非后人伪造,当属可信。《理惑论》最早记载了“永平求法”,今把原文抄录如下:

昔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存时,予修造寿陵,陵曰显节。亦于其上作浮图像。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滋。

“永平求法”,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求法的具体时间。如琇《洛京白马寺释教源流碑记》称:汉明帝感梦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使返洛在永平十年,这和《历代三宝记》所载时间相同。有些古籍.古碑也有不同记载。

汉使到达地点。或记至大月氏者,如《理惑论》、《四十二章经序》;或记至天竺者,如《水经注》、《高僧传》、《释老志》。《四十二章经》译自何处?有谓译自大月氏者,有谓译自洛阳者,《高僧传》谓译自白马寺。

还有一点应予提及:《理惑论》中提到的洛阳城,系指东汉国都洛阳,地处今洛阳城东约15公里的邙山之阳,洛水两岸。东汉之后,曹魏,西晋,北魏亦于此建都,习称“汉魏洛阳故城”。雍门为城西南数第二门。为什么有些书记白马寺在雍门外御道北,有些书却说寺在西阳门外御道南呢?这是用为雍门后曾改称西阳门,且门址位置向北迁移了的缘故。

佛教起源于印度,发展在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在东汉,滋长发展在曹魏、西晋、北魏,鼎盛于隋唐。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时均曾以洛阳为都,这为教的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魏书.释老志》云:“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经及释迦立像……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摩腾,法兰咸卒于此寺。”据《高僧传》说,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即译自白马寺,“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四十二章经》体载略仿《论语》,内容偏于佛教的小乘学,它曾对我国佛教的早期传播发挥过重大作用,是研究我国早期佛教的重要资料。

东汉初年白马寺的创建,标志着封建国家正式承认佛教的合法地位,允许甚至倡导佛法传布,由此至东汉末年的一百多年中,来华的西域僧徒渐多,而入华日频的商贾及使臣中,信佛教者也不少,佛经逐被更多的翻译过来,佛教势力便随之一天天扩大。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印乐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