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 做本分事
2009年11月24日 11:01 】 【打印共有评论0

到今年八月为止,禅刊已经编辑了一百期。 2002 年,奉净慧老和尚之命,我在《中国禅学》杂志上,提交过一篇文章,题目是《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 〈禅〉刊办刊指导思想综述》。那篇文章可以算是对《禅》刊之前一段时间工作的总结。时隔五年,那篇文章中的基本想法,至今仍然被坚持着。

《禅》刊因赵州古道场之复兴而生,因“生活禅”的提出而成长,因“生活禅夏令营”这种新的弘法方式的推广而壮大。这一路走来,总的来说是风平浪静、风光无限。它的步子很沉稳,它的方向很明确,它的底气也比较足。这跟老和尚系统而成熟的办刊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生活禅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既是对祖师禅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同时也是与现实的社会人生相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时间上是没有终点的,在空间上也是没有边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禅》刊是生活禅修行理念的展开过程之记录,同时也是生活禅的一个小小的花朵。

振兴佛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无数的人来共同发心,需要一代一代的人来共同参与。这当中,我们有很多事情可做。但总的说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佛教的自身建设,主要是僧团建设和道风建设;一是佛教的传播与教化。

佛教的传播与教化,涉及到佛教的话语权问题。这里的“话语权”不是一个政治性的术语,而是一种说话资本,包括说话的人是否有相应的智慧和素质(比如,在一群教授讨论学术问题的时候,一个门外汉毫无话语权可言);是否有听众;是否有说话的机会;他说的话是否受欢迎。话语权反应了说话人的智慧素质、社会贡献、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

坦率地讲,近一、二十年来,中国大陆佛教虽然在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汉传佛教的未来发展,却不容乐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佛教自身建设跟不上信众的期许和社会的需要,底气不足;二是佛教在公众面前的话语权还是太弱,其生存的信仰空间日渐被挤压。

关于前者,我们可以借用中医学的概念,来描述目前汉传佛教的情形,叫做“内虚神散,寒邪外侵,运化无力,久而必殆”。

所谓内虚,是指僧团建设和道风建设没有跟上来,僧团的总体社会威信不高,僧人的整体形象欠佳,有正气、有道气、有感召力的弘法人才极其匮乏。

所谓神散,是指整个教界基本上是一盘散沙,各立山头,各立门户,互不往来,乃至互相拆台,缺乏凝聚力和整体的自我调控机能。

所谓寒邪外侵,最主要的是指商业、旅游经济对道场的入侵,以及世俗的欲乐对出家人的污染。

内虚、神散,加上外感寒邪,其结果就是,汉传佛教,对内,与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相比,显得有些老态龙钟、门庭冷落;对外,面对基督教、天主教的强劲发展势头,显得无所作为,自甘退屈。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明尧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