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认识慈济: 天堂边缘 十年关怀不断


来源:慈济基金会

人参与 评论

布里斯本慈济人医会长期关怀难民健康,希望透过医疗纾解病苦,进一步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与接纳。(摄影:林启豪) 澳洲是最受欢迎的移民天堂之一,也以人道主义接纳难民。难民虽然逃离了生命的威胁,身处人间天

布里斯本慈济人医会长期关怀难民健康,希望透过医疗纾解病苦,进一步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与接纳。(摄影:林启豪)

澳洲是最受欢迎的移民天堂之一,也以人道主义接纳难民。难民虽然逃离了生命的威胁,身处人间天堂,却连养活自己都有困难,距离幸福,还有段长路……

冒险离乡也困难重重

2013年6月9日,一艘搭载约六十名伊拉克、黎巴嫩、也门等中东难民的印度尼西亚籍鱼船,在澳洲圣诞岛(Christmas Island)附近翻覆,九人死亡、五十多人失踪;两个多月前在相同海域,也有一艘难民船翻覆⋯⋯

印度尼西亚邻近澳洲,是许多亚洲难民偷渡到澳洲的起点;位在澳洲西北方的圣诞岛,是难民船抵澳前最后一个休息站,也是最常发生船难事故的海域,2012年6月接连两艘偷渡船在附近翻覆,死亡达九十人。

从2007年起,偷渡到澳洲寻求政治庇护的难民年年增加,累计高达四万五千人,大多来自阿富汗、伊拉克和伊朗。叙利亚内战三年来,据联合国统计,逃往国外的难民更超过了两百五十万人。在意大利外海,北非难民船翻覆事件也频传⋯⋯

因为人祸动乱,难民为了追求安定的生活、追求最基本的人权自由,宁愿冒着生命危险离开家乡,希望能在新的国度重新开始;但现实却是阻碍重重。

基于人道精神,澳洲每年容纳上万难民移民;即使是以偷渡方式前来,政府一样提供津贴;但所增加的社会负担,一直是政府跟民间争议的问题。去年(2013年)澳洲新总理艾伯特上任,首要之务就是解决难民问题;他的政策是在截获偷渡船后的四十八小时内,把船转航到海外拘留中心,不让非法难民们进入本土。

社会的争议、陌生的环境,不论是合法或偷渡的难民,同样要面对文化的障碍、语言的沟通、种族的歧视、异样的眼光等种种问题。难民的心理建设,政府安置措施是否妥善,都让难民要踏出这新的一步,好难!

受到慈济志工的鼓励,卡兹蜜(右一)常常在食物发放等各种慈善活动中担任翻译,协助难民同胞接轨社会。(摄影:陈品臻)

移民成功却举步维艰

从小生活在巴基斯坦,嫁到阿富汗的卡兹蜜(Kazmi),说起婚姻,眼泪像流水一样倾泻而下——在女儿面前遭受先生暴力对待,危及生命;家门内充满可怕的记忆,家门外则要承受男性的挞伐⋯⋯拥有硕士学历的她,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在联合国机构找到工作,但男性乡亲却直指她是叛国份子,对她百般羞辱。

卡兹蜜被迫逃出家园,先是透过人蛇集团搭船到泰国,再从泰国到马来西亚,辗转到印度尼西亚。在印度尼西亚难民营生活两年半,终于获得联合国难民署认可,以合法身分进入澳洲。难民中心协助找好住所,家具一应俱全;每半个月,政府提供津贴,卡兹蜜说,三分之二几乎拿来缴租金及水电费,要非常省吃俭用才能生活。

难民最常遇到的两大问题,就是语言沟通跟小区融入。很多人不会说英文,也不知道要怎么与人打交道,就更别说融入社会;因此难民中心安排了英语课、生活技能学习、就业咨询及小区连结。虽然如此,但难民要在这先进国度找工作并不容易,尤其近年澳洲的失业率上升,就连著名的黄金海岸商场,众多店家空无一物,挂着关门的牌子。

尽管卡兹蜜学历高、英文流利,但来到澳洲一年多,寄出几十份履历,连面试的机会也没有。这让她沮丧,她不愿意学无所用,更不希望一直拿政府的补助,由别人来支配生命。

从服务开始融入小区

难民中心鼓励难民从志工服务来融入小区,卡兹蜜因此踏出跟社会连结的第一步。

慈济布里斯本联络处每月固定发放食物给难民,卡兹蜜帮忙当翻译,在华裔志工和中东难民之间沟通。由于难民缺乏安全感,防卫心强,卡兹蜜在发放前让他们知道,“慈济”单纯想助人,不分种族,只问需要什么帮助。

面对同样在异乡落地生根的同胞,卡兹蜜不只有同理心,更因为清楚难民的不安全感与社会的疏离感,因此她在发放前总是很有耐心地解说,希望大家能更快认识这个社会,融入团体生活。

卡兹蜜做志工时会带着两岁的女儿“天使”。“天使”是卡兹蜜在印度尼西亚难民营的时候,跟现任丈夫所生。由于难民营的生活刻苦,没有医疗资源,怀的是双胞胎,但只顺利产下一女,另一个难产过世,卡兹蜜身心俱痛;当时剖腹手术不甚完善,加上产后随即劳碌,直到现在腹部依然有不适感。

卡兹蜜服务难民时,没办法时时顾到女儿,天使也很能自处,不会哭闹。卡兹蜜说,她希望培养女儿成为独立的女性,爱她但不宠她。

来自伊朗的法夏,从印度尼西亚乘鱼船偷渡到澳洲时,六十七个人挤在一条小船上,历经三十一小时风浪颠簸,可以说是死里逃生;来到澳洲时一无所有,志工致赠保暖衣物。法夏说:「我会永远记得这一刻,你们让我感受到被尊重。」(摄影:陈品臻)

说这话的时候,卡兹蜜语气很坚定,对于女儿的栽培,她的想法非常现代,就像她虽然来自保守的中东国家,但她的思想并不受大环境屈服。

看牙科前先温暖心房

来自伊朗的法夏(Farshad),因为大学时参加民运,成为伊朗当局压制的对象,被迫离开家园。来到澳洲,住进政府安排的住所,有床,但没有被单等保暖衣物;得知慈济布里斯本慈济人在对街举行发放活动,他询问志工是否能提供保暖衣物?没想到约一个小时后,志工就带了毛毯和衣服到他的住处,真是寒天中最温暖的礼物!

由于法夏是偷渡来到澳洲,在等待永久居留权期间,不能找工作。但是他没有空等,在慈济发放时,主动承担载运、搬运物资等费力的工作。跟他同住的伊朗难民受到影响,常常一早就到慈济环保站做资源分类。

在投入慈济志工服务中,法夏交到许多朋友,不再是处在社会边缘。他跟慈济人聊家乡事,说很想念父母,但他在伊朗受到思想打压,不得已要逃出来,他的父母很支持他。也因为有这分信念,让他不去想离别之苦,而是努力创造有希望的人生。

布里斯本慈济人医会从2004年起,与难民中心合作,每年固定提供牙科义诊。没有医疗保险,每次看诊至少新台币三千元药费,牙齿治疗对难民们来说是难得机会。

义诊迈入第十年了,每年来看诊的都是新一批入境的难民。志工与难民的人数,几乎是一比一贴心服务,考虑到他们对新环境人生地不熟,义诊时总是亲自接送,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

幸福不再遥不可及

澳洲慈济牙科义诊始于2002年,几位牙医系的慈青、医师,跟着慈济志工到内陆为原住民及乡亲义诊。渐渐地,慈青们希望能回归就学与生活的地方服务,透过牙医系教授牵线,于是开始照顾小区内的难民。

服务行列中,来自越南的阮宝陈是难民第二代。父亲是工程师,母亲从事教育,二十年前来到澳洲,父亲成为劳工,兼三份工才能养活一家。

阮宝陈靠着助学贷款,努力念书,考上了当时昆士兰省唯一的牙医系,也与慈青一起为难民义诊。

毕业后,阮宝陈每年定期返校分享,带着学弟妹从牙医助理做起,一路陪伴他们毕业,也正式加入慈济人医会。这是人医的传承,一棒接一棒,这股年轻人的善势力,十年来没有中断。

人医会从一开始的四个人到现在约两百人投入,许多都是台湾移民新生代。回首投入慈济人医会的初发心,成员卢以欣说,刚开始认为能运用所长助人很好;在付出过程中,发现在富裕的澳洲,还是有许多贫苦人需要关怀;自己应该将感受到的幸福分享给更多人。

与贫苦人面对面接触,让卢以欣了解到他们有许多生活难题不知道如何解决,连病痛也是一拖再拖。透过义诊改善病苦,让他们变得有活力,对未来也燃起希望;医病其实也医心,也让人更深深感受到,能付出是福。

2013年,澳洲人口突破两千三百万人,这当中大部分是移民。根据澳洲网站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澳洲取代美国成为最受欢迎的移民天堂;但天堂边缘,事实上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难民,真是从地狱逃到了天堂吗?到底何处才是“家”?对被迫到异乡流浪的难民来说,也许更能体会“心之所在,即是故乡”。

(文:盛荣萱澳洲报导本文摘自:《慈济》月刊570期)

相关专题: 台湾慈济视频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慈济

人参与 评论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