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凯法师:明末清初佛教律宗的传播特点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圣凯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李保华) 明末清初丛林戒律凋敝,复兴戒律成为当时佛教界的共识。如馨古心、寂光三昧、见月读体等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圣凯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李保华)
明末清初丛林戒律凋敝,复兴戒律成为当时佛教界的共识。如馨古心、寂光三昧、见月读体等律师砥志弘律,相继出现古林系、千华系、圣光系、愍忠系等律宗传承,分灯不绝。宝华山经过见月读体改革之后,誉满天下,成为全国传戒、弘戒的重镇,一直延伸至现代中国佛教戒律的传承。受到禅门宗派分立的影响,明末清初的律宗亦出现强烈的宗派意识,强调“正宗”的历史传承与意义。
依据《律宗灯谱》的记载,虽然资料有限,不足以反映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情况,但是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律宗传播的面貌。总结如下几点:
一、明末清初的律宗是以北京和江苏为中心,北京有愍忠寺、广济寺、潭柘岫云寺等重要寺院,江苏则有宝华山、古林庵、淮安闻思寺、扬州隆觉寺、宿迁极乐庵等,体现了古林系、千华系、圣光系、愍忠系等的传灯情况,在地域上则明显分化出南方、北方的不同发展。
宝华山自古心至浩净,共传十七世,戒嗣满天下,是明末清初至民国年间的中国佛教律学中心,“千华系”也是古心以下最大的一个派系。悯忠寺,始建唐贞观年间,是北京名刹。明万历年初,大会永海从五台山至北京城,慈圣太后闻其清范可崇,特请他住持愍忠寺。明神宗赐紫衣袈裟,并敕封讲经大德。从此,愍忠寺成为华北弘扬戒律的重要寺院,形成“愍忠系”的律宗传承。但是,雍正十二年(1734)春,朝廷大修寺院,改名为“法源寺”,文海福聚奉诏入京,奉敕开三坛大戒,时四方之乞戒者达一千八百余人。传戒功德圆满之后,福聚坚请还归宝华山,由弟子明实主持法源寺。这样,法源寺的律宗传承实际是从“愍忠系”转变为“千华系”。
二、从《律宗灯谱》所收录的律师来看,古心第四世迅速发展,达到79人;第七世为共281人,第八世有203人,达至巅峰阶段,然后开始衰微而逐年减少。因为古心第四世的见月读体为“千华系”第一代,门下68人;而第八世的文海福聚,即“千华系”第七代,法嗣为83人。所以,清初的律宗传灯以如馨古心为开创,见月读体为集大成,文海福聚为法脉余韵。
三、明末清初律宗的弘传南北对峙一直延续而偶尔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千华系”与“愍忠系”之间更显出“祖宗之道”的现实冲突。如愍忠寺由于大会永海之下传有太空性满,而后来另外传灯至广济寺、中州龙潭寺、潭柘岫云寺,愍忠寺却未出现著名律师而衰微。文海福聚传戒于法源寺,天月性实则有法嗣50人;而古祖第十世中,岫云寺则全无记载。《律宗灯谱》卷八卷末出现一条注:
京都愍忠寺诸律师,其法嗣出自某某,今多不可考。姑依其先后继席,分为世次,以补于谱末,俟核实再以其法嗣逐代叙入。
可见,当时《律宗灯谱》的编集者,即岫云寺僧团对法源寺的律门传承混乱深表不满。这种不满情绪来源于岫云寺作为“愍忠系”正统传承受到“千华系”的压力,同时法源寺弘律的吸引力势必也会对岫云寺的生存带来压力。岫云寺至第十世没有出现可圈可数的律师,可见皆投归于法源寺门下。
四、明末清初律宗的复兴与发展,受到朝廷的影响。如馨古心在万历十一年(1613),明神宗特赐紫衣、钵及锡杖,并诏请他在五台山永明寺建龙华大会,传授千佛大戒,从此亦开启“圣光系”、“愍忠系”在北方的传承因此。这是自嘉靖四十五年(1566)诏禁僧尼戒坛传戒以来,此为明政府收回禁令,第一次正式同意丛林开坛传戒,也是明末律学中兴的重要契机。康熙四十二年(1702),康熙御书宝华山“慧居寺”额,隆昌寺自改名为“慧居寺”。乾隆二年(1737),福聚奏请将如馨古心、寂光三昧、见月读体的著述编入大藏,从而真正确立宝华山的南山律宗正统地位。
作者简介: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