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2014.03.24

一、僧侣肩负着为死者亲属的“今后”出谋划策的职责和义务。

末木文美士: 说起日本的佛教,无论如何都抹不掉与“殡葬”的联系,因此日本佛教被称为“殡葬佛教”。现在,殡葬仪式越来越专业化了。对此您怎么看?

有马赖底:我认为这种形式也不错。僧侣主要负责为死者家属的“今后”出谋划策,给予心灵的护理和关爱。其实,过去殡葬仪式都是由专业公司操办,佛教并没有参与介入。搞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佛教被称为“殡葬佛教”了。 [详细]

二、公案中禅师动手打徒弟只是为了及早把手下弟子培育成才。

末木文美士: 圣一国师右眼失明,原来那是被师父用竹篦无数次痛打落下的“后遗症”。但我觉得有时这种接机施教方法未免过于暴力,您觉得呢?

有马赖底:我们禅人并不这样看。刚才我已经谈到,我最初拜师森下和尚,虽然被他百般敲打,但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情绪,反而觉得自己有一位难得的好师父。所以,挨打被踹,真是算不了什么。[详细]

三、“天皇制”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

末木文美士: 您对日本的“天皇制度”是如何考虑的呢?

有马赖底:提到天皇制度,我个人认为天皇制度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天皇制大体上属于“万世一统”,当今天皇属于“北朝”,“南朝”的天皇为“非正统”。实际上,所谓“万世一统”的天皇家系中混杂着朝鲜半岛民族的血统。最初在京都登基即位的天皇——恒武天皇的母亲高野新笠就出生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详细]

将“脑死”视为人的“死亡”,真是岂有此理!

末木文美士:以上,匆匆忙忙地请老师谈了谈您的人生,以及修行生活的宝贵体验。

有马赖底:那么,慢慢来吧!不用着急。

末木文美士:不能过多地占用您的宝贵时间啊。

有马赖底:哪里,哪里,我最近倒是很清闲。

末木文美士:那么,我们下面来谈一谈“禅与现代社会”这个话题吧。

有马赖底:好啊!请您随意地问吧。

末木文美士:最近,社会上关于“脑死”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脏器移植”等问题的议论很多,不知您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呢?

有马赖底: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所谓“脑死”并不意味着人的“死亡”。

末木文美士:对!我也是这样认为。

有马赖底:最近“脑死”这个词汇在医疗现场和社会上十分流行。我们知道,虽然人的大脑“死亡”了,但是其肉体还在生存着,人还在呼吸。将“脑死”判定为人的“死亡”,这是违反常规道理的,岂有此理?

我认为,对“脑死”持肯定态度的那部分人还没有了解所谓“死”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在议论“脑死”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搞清楚“死”的概念问题。

末木文美士:我认为,最初基督教较为重视所谓“临终”或“死”这一问题,净土教的思维方式与基督教比较接近。例如,作为“临终医疗”,净土宗提倡开办所谓“寂灭道场”,即现代的“临终关爱医院”,开展减缓末期患者痛苦,给予关爱的援助活动。当然,这种富有社会意义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没有相关的积极进展。

关于“脏器移植”,有一部分佛教界人士认为,由于自身的死亡而拯救了他人的生命的行为,属于“菩萨行”,或“利他行”。例如,依靠“脏器移植”这一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可以使一个人的死亡换来五六个生命的延续。我个人认为,对于这种观点不能一概加以否定。

有马赖底:我也认为“脏器移植”这一医疗技术手段本身不能否定。

末木文美士:是吗?

有马赖底:但是,“脏器”并不是“物品”。贫困落后国家的贫困者向富裕国家的富人贩卖脏器,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社会问题。我认为这是一桩十分悲哀的交易。脏器不是“物品”,不是用来买卖的“商品”。

末木文美士:只是……

有马赖底:有些人认为由于一个人的死亡,而使五六个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这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好事。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一件令人无比悲哀和痛苦之事。

末木文美士:我能体会到您的心情。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如果有了这个脏器就可以生存”这一迫切的愿望。对于我来说,不能做到像您那样断言:“脏器移植绝对不行!”

有马赖底:您说得有道理。不论是学者还是医生都不会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但是也不会赞成这是一件“好事”吧?我觉得不少人被所谓“有了脏器移植这一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就能够保证延续生存”这一舆论潮流所裹胁,而作出了“只要能救人命”的无奈选择。这是不足为取的错误判断和错误选择,这是一个必须加以纠正的大错误。如果不深刻地认识人类的“死亡”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过去,由于医疗条件的局限,儿童的发病死亡率非常高。每当流行病泛滥,一家的两三个兄弟往往一同被病魔夺去生命。当时的人们即使想拯救弱小的生命也束手无策,所以,常说孩子是“自生自灭之物”。

我们如果比较一下丧葬仪式形式的变迁,就可以明了过去人们对待“死亡”的姿态。举行丧葬仪式之际,死者家属和亲朋好友往往聚在一处,鸡鸭鱼肉,大吃大喝,好像“过年过节”一样。吃喝过后,开始出殡送葬。出殡送葬的行列也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扬幡列队,装饰棺椁,敲锣打鼓,前往墓地。

过去都是土葬,坟墓分为埋葬尸体的墓冢和祭祀礼拜的墓冢。下葬后返回乡里后,又把祭祀礼拜的墓冢装饰得富丽堂皇。直到最近,在京都左京区的最北边,以及近江的朽木和若狭的多田庄一带,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出殡送葬情景。

这也就是说,人的死亡是一件十分庄重严肃的事情,应该隆重地将死者送往黄泉。丧葬仪式可以说是人生最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以前,我曾经和身兼僧侣和医生的对本宗训(京都大学文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后出家,38岁任临济宗佛通寺派管长。其后考入帝京大学医学系,同时辞去管长一职。现为临济宗“师家”,即具有指导修行僧的禅堂老师,内科医生——译注)在一起座谈讨论过这一问题。

末木文美士:您和他的座谈讨论内容汇集成了《禅的反击》这本书吧?

有马赖底:对。在座谈讨论中,我提到了刚才涉及的“孩子是自生自灭之物,死了,还可以再生”这一话题,同时还谈到了人的“寿命”问题。被病魔夺走了亲生子女,陷于无比悲痛之中的父母经常用“这就是命啊,没办法呀!”这句话来宽慰自己。如果不这样想的话,就难免陷于过度悲伤之中,难以自拔。

末木文美士:如果说上了年纪的人“尽享天年”,这很容易接受,但是对于幼儿,年轻人也使用“寿命”一词,来宽慰自己和他人的悲伤心情,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恐怕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想方设法来挽救生命”这种想法也是无可非议的吧?

有马赖底:我们不能笼统地用“寿命”这两个字来认识和概括人的死亡现象,因为有三岁的寿命,也有一百零五岁的寿命。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书籍介绍

禅的对话

作者:有马赖底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本书通过有马赖底禅师与日本文化艺术界三位代表人物的对谈,揭示日本禅宗的精髓,以及禅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往期回顾

觉斗第九期:

迷误之间

觉斗第八期:

幸福的秘密

觉斗第七期:

藏传佛教不神秘

觉斗第六期:

解密日本的禅法

觉斗第四期:

你可以不生气

开卷有益:有奖结缘

凤凰网华人佛教联合多家出版社,将持续开展“开卷有益”这项有奖赠书结缘活动。

微博参与:
1、关注凤凰网华人佛教微博。
2、在话题#觉斗#里@ 你的三名好友!就有机会获得凤凰网华人佛教为您准备的礼物了。

微信参与方式:
1、首先,需要您关注我们微信公众账号。我们微信公众账号的名称是:凤凰网华人佛教。
2、将#觉斗#活动信息分享至朋友圈,截图后通过微信发给我们,就有机会获奖了。

凤凰佛教出品 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马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