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观点 > 正文
大乘佛教菩萨道 佛教与公益事业
2009年10月26日 10:11佛教大学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佛教观点] [佛教] [公益事业] [大乘佛教]

设置浴场:古代的中国,一般家庭普遍缺乏浴室设备,因而寺院颇多附设浴室,供众沐浴除垢,袪病疗疾。例如五代常觉法师于汴京建立普净院,并设浴室,每月八、十八、二十八日开放给大众沐浴。此外,后唐洛阳中滩浴院智晖法师,也曾施设浴室供众沐浴,一年有七十余会,一浴则远近都集二三千人,不仅为僧俗疗疾,更有促进全民身体健康的好处,可谓利益大众。

【头条】:万名老人在九华山共度重阳节 开展祈福活动

【观点】:大乘佛教菩萨道 佛教与公益事业

【禅茶一味】:宋·秦观:满庭芳·茶词  

【素食】:丰子恺《护生画集》 惠而不费

【觉悟】:杯水禅机——茶水四溢 请将杯子倒空

【一日禅】:当下的快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心灵物语】:别被自己的优点打倒

【众生】:成龙获方丈亲笔字画并约喝茶

【朝圣】:集天地之灵气成就“东南第一山”:九华山 

【书店】:极品海南黄花梨15毫米手珠

 

经营碾磑:中国人是以米食为主的民族,在工业未发达的时代,农村均靠人工舂米,不但费时又费力。唐宋时,寺院开始附设碾米工厂,如明州天童寺有水碓磑的设置;台州的惠安院、楞伽院也各有设置。由于寺院有碾磑设备,不但方便了寺院本身,也嘉惠当地的民众,增加农业经济的价值。

急难救助:历代以来,每当国家遭逢战争,兵荒马乱之际,寺院往往成为军队驻扎的场所、难民栖止的避风港,为急难中的军民伸出援手。佛教不但解决了士兵、难民们的生活问题,安抚动荡不安的民心;佛教的慈悲包容,使许多遭受刀兵劫难的人免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佛教虽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对于保民养息的利行,却发挥了极大的功能。

设佛图户:北魏时代的沙门统昙曜,曾奏请文成帝设置“佛图户”。这是藉着佛教的教化与督导,使叛乱重犯、俘虏和投降者的劳力,提供寺院的清扫或寺田的耕作。此举不但增加寺院的人力,同时狱囚们在寺院里接受佛法的薰陶及僧尼的感化之后,常能痛改前非,达到净化人心的效果,不仅安抚齐民之怨,也解决了国家社会的经济问题。此一制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奴隶的解放运动。

除此之外,佛教徒还从事填路、运水、造厕、建亭等各项社会工作,可以说僧众投入社会工作的项目包罗万象,不胜枚举,显示佛教积极投入社会的建设工作,发挥佛教服务大众的力量。

现代佛教的公益事业

古代佛教的公益事业,对地方建设贡献极大;现代佛教的公益事业着重社会服务与教化,对社会道德的重整,尤其功不可没。例如国际佛光会历年来举办的“净化人心七诫运动”、“监狱八关斋戒修道会”、“反烟毒运动”、“禅净密三修法会”、“慈悲爱心列车”、“慈悲爱心人”、等活动,已然引起社会大众对“净化人心、重整道德、找回良知、安定社会”的期盼与觉醒。

此外,佛光山在各别分院开设图书馆、阅览室、美术馆,甚至创办佛光大学、佛光卫视,平时经常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夏令营、讲习会等,乃至出版杂志、图书、编纂藏经、佛书等,都发挥了佛教对社会人心的教化之功。

为了加强社区服务,更开设有才艺班、各类社团以及社区联谊活动,并提供邻近社区有益于身心的休闲康乐活动场所,不但提升社区生活乐趣,且为地方带来一股健康的蓬勃朝气。综合其所发挥的功能如下:

带动地方的文艺风气与文化活动:佛教所举办的各种艺文研习活动,如插花、舞蹈、书法、国画、读书会等,不仅提升地方文化气息,更推展地方文艺活动。

带动社区健康的休闲活动:寺院举办各种活动,使社区人士有休闲康乐场所,培养团队的精神。

带动社区亲子间的关系:佛教所举办的活动,家庭成员组团参与机率很大,所以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

带动青少年的生活辅导:图书馆的设立,不但能提供学子读书的场所,还可以招募青少年担任义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带动社区联谊社团的成立:藉着社区联谊活动,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并能提供活动场地,促进社区自组社团。

现代公益事业的理念

一般人所谓的公益事业,大多偏重于救济性质的社会服务,其实社会教化的需求远甚于公共救助,因为佛教毕竟是宗教团体,而不仅仅是慈善机构。慈善固然也是佛教事业的一环,但却不是全部,如果佛教只是从事慈善救济,那与一般的慈善机构又有何不同?因此,除了公益事业的推展,佛教更应该扮演起宗教引导社会、净化人心的角色,藉此以收人心根本净化之效,来改善社会风气,发挥多元化的社教功能,才是佛教回馈社会的真正精神所在。所以,提升社会道德、净化人心、宣扬佛教教义,正是当前佛教徒必须全力以赴的要务。

尤其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向前推进,寺院的功能也应作具体的发挥,未来寺院应该学校化。往昔,只园精舍就是讲堂,中国古老的寺庙有法堂、藏经楼。汉唐时代,佛教寺院堪称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历年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礼请名师大德教育失学的人,为国家作育英才。除此,寺院也是提供莘莘学子读书的最佳环境,历代名将宿儒如范仲淹、王安石、吕蒙正等,都是在寺院里苦读成功的。佛教也提供了各种教育、文化事业、医疗救济,造福社会。今后,只要能对国家民主、社会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加的事业,例如:农场、工厂、公司、银行、保险、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这就是普济群生。

职是之故,现在的佛教徒在光大佛教、普济群生的前提下,应当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给众生方便,为众生服务;以文殊菩萨的智慧,引导众生走出迷途,获得光明;以地藏菩萨的愿力,使佛法进入每个家庭,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以普贤菩萨的功行,契理契机,随顺众生,行难行能行之事。也就是说,凡有所作,必求对众生有益。果能如此,方不愧为佛子。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能在当地社会普遍的被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佛教能注重资生的贡献与利众的事业,帮忙解决民生问题。我国自明清以来,教务衰微,教法不易弘传,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佛教没有事业。佛教实际上是入世的宗教,若没有入世的事业,则将和人间生活脱离关系。

因此,佛教在人间最大的功能,不只是超渡亡魂往生善趣,更重要的是和乐社会、清明政治、善治经济,如法的处理人生各种事业,完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才是符合佛陀所揭橥的“人间佛教”。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