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观点 > 正文
佛教之孝旨在报恩
2009年10月21日 09:18佛教大学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佛教观点] [佛教] [忠孝] [父母恩]

一、知 恩

佛教的实践伦理是始于知恩,终于报恩,故恩之思想在佛教里是占着极重要的位置。换言之:可以说整个的佛教,不出以孝而知恩为旨趣!因悉知佛恩,也就是了解佛教之始,终获究极的善果,且得知佛的大慈悲,始肯实践而体验,才是达成信仰的极致!所谓佛恩,是我心会证佛心,始能相感应,所以知恩就成为报恩了!

再说,孝是对父母的知恩,也是报恩,换言之,即对于佛的报恩也是感谢的表示!但恩的思想却被今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奴隶道德,是以报恩变为维持封建社会的极权行为,造成非自由、不平等之奴隶的迷训!而佛教竟被认为是以奴隶道德来迷惑人心,或强调封建式之上下伦理来作变相的指引。这真是天大的冤枉!

佛教是站在自由平等的立场,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故凡是人,都具能成佛的佛种,如印度当时是阶级制度意识浓厚的社会,而在僧团里都是以平等为序列,唯以出家的先后而定位次罢了!

如此自由平等之下的报恩与孝,和维持上下尊卑阶级的奴隶道德,不能视为同一是当然的!但唯有恩字的所表现是局限于中国思想,而且是如何的含义呢?

从恩字本身看来,即恩惠、恩令、恩威、恩泽、恩典、恩赐、恩给、恩赏、恩顾等,多是意味着君恩、国家恩,而表现以上下不同的关系恩惠。

二、平等与报恩

在印度原始佛教时代,就具强调父母恩。原始佛教圣典中,比之后成立部分,善人知恩,因心善而自然会感恩!说一般论之后,强调对父母的报恩。

如是印度佛教的报恩思想流传至中国,可是中国佛教的报恩,和印度佛教的报恩是否同一思想体系?这站在平等的立场,而承封建伦理的强力洗礼,即成为问题!故佛教为适应成为中国佛教,而改变原来的面目,还也是应机施教的事实!

但佛教的报恩旨在内心相互知道对方的恩惠,绝不是以权力、压力,或以上下的尊卑而分阶级所能执行的!唐道世著《法苑珠林》卷五十的“背恩篇”曾引用《智度论》说:

“知恩是生大悲根本,开善业初门,且知恩人承世间爱敬,其名誉远闻,又生后生天,终成就佛道;反之,不知恩人,其劣于畜生。”

上述强调知恩是佛道的根本,不知恩的人不如畜生,因畜生也有会报恩的!

三、父母之慈爱与恩

所谓恩,可以说有数种,即:四恩——父母、国土、师长、众生,或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或父母、国土、众生、三宝,更有四恩之外加善友等,然虽有数种,但都是以父母恩为根本。由此可知,佛教的孝是以对父母的感谢报恩为主旨,这也就是和儒教的不同点,因儒教的孝是以对于绝对者的服从侍奉为中心,这在佛教被认为是离了谱的恩!

佛教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孝子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等的孝经典中,不唯是单说,对于双亲的孝的方法论是针对慈母对子女的慈爱为重点,故对于慈爱的回互作用即是报恩,绝非是强制父母恩。换言之,受父母的慈爱,即摄入子女之心,而始能实践“孝”“养”行为的表现。故佛教的孝是自然的发露,绝非是为尊卑的支配服从;而更主张子女对于双亲的报恩行为,与双亲对子女的慈爱,相互映照,成为佛教伦理观的特色!

【头条】:甘丹寺创建六百周年 藏传佛教史地位重要

【观点】:佛教之孝旨在报恩

【禅茶一味】:临江仙·茶词  

【素食】:辣椒越辣所含营养成分越丰富

【觉悟】:梳发女——同佛母愿 精进第一

【一日禅】:得之不喜 失之不悲

【心灵物语】:人生记得要学会遗忘

【众生】:清华学生出家 寻找人生答案

【两岸】: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举行第四届第五次理事会议  

【书店】:木质色泽纯正,做工极为细腻讲究,颗颗完美,手工15毫米小叶紫檀佛珠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