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观点 > 正文
《敦煌写本坛经》是“最初”的《坛经》吗?
2009年07月06日 09:48《法音》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观点] [禅宗] [慧能] [敦煌写本坛经] [坛经]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638—713)的语录,由他的门人法海结集而成,为研究慧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坛经》问世之后,即有多种本子同时存在,其间虽有详略之分,但无真伪之别。自从20世纪初发现了敦煌写本《坛经》,因其内容与现行几种版本的《坛经》有不少出入,于是在中外学者间出现了肯定敦煌本《坛经》而否定其他版本《坛经》的倾向。有的说:“在《坛经》各本当中的敦煌本为最古,它是后来各本《坛经》的基础。”(宇井伯寿著、杨曾文译:《坛经考》,载1980年第4期《世界宗教资料》)有的说:“煌敦写本《坛经》是《坛经》最古之本。”(胡适:《神会和尚遗集》卷首第10页)还有的说:“最初《坛经》只有一个本子,就是法海当时的记录本,也就是后来的《煌敦写本》。”并贬斥敦煌本以外的《坛经》都“搞了一些画蛇添足、贩运私货的勾当。”(见《隋唐佛教》第534、535页)等等。

《敦煌写本坛经》当真就是慧能所说、法海所记的《坛经》“最古”、“最初”的范本吗?从尊重历史和尊重事实的观点出发,我认为不能那样下结论。

我们先从《坛经》版本的历史源流,看看敦煌写本《坛经》是不是“最古”、“最初”的本子。

慧能的《坛经》,除了敦煌本之外,还有“惠昕本”(公元967年刊)、“契嵩本”(公元1056年刊)、“德异本”(公元1290年刊)和“宗宝本”(公元1291年刊)等。惠昕等人都说他们所刊《坛经》是根据一种“文繁”的“古本《坛经》”校勘编定的:①惠昕在《六祖坛经序》里说:“故我六祖大师,广为学徒直说见性法门,总令自悟成佛,目为《坛经》,流传后学。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余……于思迎塔院,分为二卷,凡十一门,贵接后来,同见佛性者。”(见1944年《普慧大藏经》本第1页)其时在宋太祖乾德五年(967),上距慧能入寂之年(713)二百五十四年。

②宋郎简《六祖坛经序》说:“六祖之说,余素敬之。患其为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会沙门契嵩作《坛经赞》,因谓嵩师曰:若能正之,吾为出财模印以广其传。更二载,嵩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璨然皆六祖之言,不复谬妄。”(同上,第3页)时在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上距惠昕本九十九年。

③德异《坛经序》说:“惜乎《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德异幼年尝见古本自后遍求三十余载,近得通上人寻到全文,遂刊于吴中休休禅庵。与诸胜士,同一受用。”时在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距契嵩本二百三十四年。

④宗宝的《坛经跋》则说他“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讐,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宗宝本与德异本仅一年之隔,上距慧能入寂之年五百七十八年。

从以上四条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从慧能逝世到宗宝本《坛经》问世的五百七十八年间,《坛经》的发展演变并不像中外许多学者所指出的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即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等;而是一个由繁到简,又由简复原的过程,即古本(或曹溪原本)——惠昕本(或类似之本)——敦煌本(或类似之本)——契嵩本(复原本)。这个由繁到简、由简复原的过程,通过对资料的考察,证明它实际上是存在的:惠昕说“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郎简又说《坛经》为“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如此说来,郎氏所见之本,很可能就是一种类似后来在敦煌发现的本子。契嵩获得的“曹溪古本”,“璨然皆六祖之言”,应当相信郎简的话是可信的,不会是“诡称”。从惠昕到契嵩,都说他们见到过曹溪古本《坛经》。我们知道,曹溪是慧能生前安禅、开法、传衣之地,也是他身后衣钵、真身所在之处,而且集录《坛经》的法海就是曹溪(曹溪在今广东曲江县境内)本地人,《坛经》也是在曹溪结集的。在曹溪或者邻近的地方发现“曹溪古本”《坛经》,完全是情理中事。我们不能想象,慧能的门人能够千方百计地保存慧能遗存的衣钵、真身等法物,而不同时珍藏慧能唯一的开示——《坛经》原本。

【资讯头条】:西藏布达拉宫等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接近尾声

【两岸】:2009年佛光山儿童夏令营 近两千儿童大会师

【觉悟】:赞叹净土 一句弥陀统摄一切法门

【心灵物语】: 一个终身受用的测试题

【一日禅】:莫总遥望 美丽的风景其实就在身边

【素食】:松间的音乐队 借与春禽养子孙

【禅茶一味】:一休与一路

【佛艺】: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四)

【风光图片】:佛国名刹:阿育王寺

【众生】: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与佛教

【书店】:《关于这颗心》—戒定慧

« 前一页12后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拾文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