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仁波切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盛行于东土,在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华大地形成了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佛教流派,即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三大语系佛教徒坚信三宝,和谐融合,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写下了千年光辉史册。
法脉同源 日月同天
中国是汉语系佛教的发祥地。据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从西域正式传入中国内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时代,并逐步在汉族地区形成了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等汉语系佛教派别。
巴利语系佛教,也就是上座部佛教,大约在公元7世纪已传入云南西双版纳等傣族聚居区,公元12世纪前后在西双版纳地区广泛流传,13世纪前后又传入了德宏地区。16世纪中叶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宗教。在云南西南部信奉巴利语系佛教的民族主要有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以及部分佤族。
中国也是藏语系佛教的发祥地。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在拉萨出现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桑耶寺等一些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修定道场。同时,吞米桑布扎等人赴外学习西域和天竺等诸地文字,创制和规范了沿用至今的藏文。许多来自西域和当地的高僧大德翻译了大量佛经,发起了藏族的译经事业。公元10世纪末叶以后,逐步形成了宁玛、萨迦、噶举、觉囊、格鲁等藏传佛教教派,藏族聚居区原有的苯波教也与藏语系佛教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局面并成为藏语系佛教的一个派别。
信仰藏语系佛教的民族主要有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目前,全国藏族聚居区有藏传佛教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3300多个,僧尼14万多人,活佛2000名左右。其中,西藏自治区有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个,僧尼4.6万人。内蒙古自治区有寺庙110多座,僧尼3000多人。
莲花生尊者、阿底峡尊者等大德,不远千里从西域来到中国西藏地区弘法,对藏传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有萨迦·班智达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著作者及格鲁派的创始者宗喀巴大师等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法,藏语系佛教才能够与汉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共同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藏语系佛教以佛教教义为基础,传承大乘中观思想,显密兼容,教派各具特色,既有严密的寺院组织、传承体系和学经制度,又有完整的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典籍。藏语系佛教的佛事仪式、仪轨形式多样,讲究传承,特别是密宗传法灌顶以及修法仪轨种类较多,要求严格,宗教节日活动也丰富多彩。
巴阁·白若杂纳、洛钦·仁钦桑波等大译师先后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藏语系佛教以经典的译文精确、教法的传承完备而著称于世。尤其是《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译存了印度几乎完全失传而汉文和巴利文藏经又未曾译传的大量密宗经论,以及声明、因明、医方明和天文、历法、工艺等多种学科知识的宝贵典籍,藏语系佛教历代名师大德对这些独具特色的学科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浩如烟海的精湛论著。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藏语系佛教又吸收了大量内地和西域的文化内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为我国藏族文化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大语系佛教法脉同源,日月同天,水乳交融,融合发展,义理相通,代表了释迦牟尼佛的完整教法。各派共遵佛祖释迦牟尼的教诲,同守五戒十善,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共同荷担如来家业。共同的基本信仰体系是三大语系佛教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三大语系佛教行愿一致,愿景如一,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基本目标。各派恪守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宣扬贤正善良,弘扬友爱,祈求众生幸福,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净我心、广积功德,祈愿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愿景。这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基本目标是三大语系佛教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动力。
三大语系佛教的各民族四众弟子同处于一个民族融合的统一体之中,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使得一脉相承的三大语系佛教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这种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是三大语系佛教融合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关键因素。
三大语系佛教的融合发展体现在相互尊重、平等团结上。互尊互助、团结友爱、融洽相处是三大语系佛教融合发展的基本前提。三大语系佛教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各派主要学修本派的经典,使用本系的语言,按照本派的宗教仪轨开展佛事活动,根据本派的意愿弘法利生。但异中求同,万法归宗,三大语系佛教从不同角度共同践行着佛祖的教诲和誓愿。
三大语系佛教的融合发展体现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上。历史上,各语系佛教的大藏经多次以多民族语言对勘译刻,既促进了各派融合,也推动了共同进步。众多高僧大德积极致力于三大语系佛教的交流与合作,谱写了三大语系佛教融合发展的不朽诗篇。
作者:
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仁波切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