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相煎:一位香港僧人眼中的"驱蝗"行动
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角度去看,内地人与香港人同为中国人,同根同源,原本就不应该互相斗争。
宽运法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香港是自由文明的社会,乃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回归祖国十七年,与内地一直保持合作、交流的友好关系。自2003年起中央政府开放“港澳自由行”政策后,来港内地旅客人数急升。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今年初公布之消息,内地访客全年入境达4050万人次,平均每日入境约11万人次,较2012年上升16.8%。可想而知,内地游客的涌入,为香港经济带来不少正面的影响;不仅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且为本港经济带来更多活动和就业机会,提供平台以推动香港品牌的发展,打入庞大的内地市场;两地贸易交流日趋频密,使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确实是可喜的现象;香港2013年的全年经济增长将达3%,而香港在世界的排名为40位,这无疑是中、港合作的良好成果。
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大量内地游客的进入,促使双方交流日益增加,然由于两地文化背景之不同,因而引起某些意见的分歧。导致近日少数偏激人士,发起“反蝗”行动。“蝗虫”一词是对内地游客的轻蔑性的称呼;在现代社会以此来称呼别人,反映这些游行者过于偏激,本身素质并不高。面对某些人士的激进言行,因此,不少有识之士表示,中国人要维护“爱国、爱港的精神”,“中国人不应打自己人”。
据新闻消息报导,数日前(2月16日下午)一批代表“反赤化、反殖民”的手持“龙狮旗”的网民,发起“驱逐蝗虫”(灭蝗)反自由行的示威活动,抗议自由行旅客影响港人生活,与此同时一批手持国旗及区旗的“保卫香港运动”成员发起反港独集会;在尖沙嘴天星码头钟楼对开处集会示威游行,双方发生激烈冲突,互相指骂。
虽然香港是一个法治的、自由开放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必须考虑到理性与否并顾全大局;幸而普遍市民中,平和而又具有理性者总是占大多数,因而社会一直维持着正常、和谐的秩序。
是次有组织的所谓“灭蝗”行动,参加者只是数十人,其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实属“小众”,亦即是少数。不过,连日来,港人无可避免地必须面对这“反蝗”的问题;事实上不论在网络上或社会上,相关的争拗越来越多,部份似乎流于有点为争拗而争拗,因此,不得不唤起我们对社会出现“反蝗”现象的深刻反思──我们必须清楚认知,中、港两地人民皆是同胞,皆为炎黄子孙,是故不应互相对抗,而应互相体谅与包容。
在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香港发展的历史,香港战前本来是一个只有数千人口的小渔村,因为英国看准香港地理上的“水深港阔,四季不结冰”,且“不在地震带”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后,分阶段割让或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国,香港成为了殖民地。其后经过百多年的努力奋斗,复经1997年的回归,今日已发展成为一座世界级城市,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并且以廉洁社会、优良治安、经济自由和法律制度完善而闻名全球。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为仅次于纽约及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连续第18年获得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的评级,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第一。香港同时为全球其中一处最安全、富裕、繁荣、生活水平高及人们平均寿命最长的国际大都会,故而有东方曼哈顿、东方之珠、美食天堂、购物天堂及动感之都等美誉,亦因拥有美丽和壮观且近在咫尺的郊野公园,《经济学人》于2012年选了香港为“全球最宜居城市”;“亚洲国际都会”则为官方的香港品牌。
香港拥有如此多的资源与优势,因此无论是港人或内地人,都应以香港的成就而自豪,而不应互相抱持对立的态度,我们必须积极发扬中、港一家的精神,求同存异,互相融合,互相增益,互相成就。
而更重要的是,若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角度去看,一切众生原是平等,内地人与香港人同为中国人,同根同源,同声同气,原本就不应该互相斗争、互相歧视、乃至于敌视;而应该互相包容、互相谅解、互相协助;但就现实社会之实际利害关系而言,受害者、被侵捐者当然应该获得保护,而捐害他人利益者当然应该受到制止或惩治,这是法治社会中人们行为的依据与准则。
然而,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无常的、不定的,其中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或“我”的存在;既然没有我,那么就没有任何事物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是故我们无须执着、无须斗争、无须强求──我们要提倡“无我”的精神;唯有无我,才会真正的平等;唯有平等,才能不再起纷争;没有纷争,世界自然能和平,社会自然能和谐,人心自然能安定,人民自然能安乐。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