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密发源地 西安大兴善寺
密宗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大兴善寺有着怎样的传说?
原标题:揭秘大兴善寺与唐密宗之传说——唐密宗:中国佛教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大兴善寺山门(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大兴善寺大雄宝殿(图片来源:资料图)
密藏宗风(图片来源:资料图)
舍利塔(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佛教传入了我国,古长安一直是佛教北传的翻译传播中心,因此也素有佛教“第二故乡”之称。在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密宗是最后一个形成的全国性大宗派,法系一直传承至今,繁荣于大兴善寺的唐密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密宗是如何形成的,它与西安大兴善寺又有着怎样的传说?近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为您揭开密宗之传说。
唐朝时:长安拥有三大译场
在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中,除了天台宗和禅宗外,其余的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三论宗、净土宗六大宗派均创于长安。
作为佛教,缘何会形成八大宗派?据介绍,在这些宗派中,都是奉行佛教的一部或几部汉译佛经或论书为基本经典,有的只是师从释迦牟尼的一个弟子学说,由此形成了各大佛教宗派,各宗派的学说同时也都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在最后形成的八大佛教宗派中,六大宗派创于长安,可见长安佛教地位之辉煌、显赫。当时,长安成为中国佛教的僧才凝聚、经典翻译、宗派创立、佛教弘传和文化交流的五大中心。
而在在翻译佛教经典方面,唐代译经基本上由国家主持,译场主要设在长安,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和大荐福寺,被称为“长安三大译场”。从唐太宗时开始组织译场,历朝相沿直至唐宪宗年间,前后280多年,译事不断,译籍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前人。至此,印度大乘佛教的经典,基本上翻译过来了。隋、唐译经开辟了佛教传播的新途径、新天地,为创立佛教宗派提供了新动力、新根据。
唐密宗祖庭:大兴善寺
作为唐密宗的祖庭——大兴善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位于今天西安城南约2.5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始建于隋朝,1000多年来,寺址没有发生过变动,今天,人们还可以在寺内看到一些早期的石刻遗物。
据专家介绍,当年的大兴善寺并非是新建的,而是在隋初由陟岵寺和遵善寺两寺合并,重新改建扩大而成。陟岵寺,为北周明帝在位时所见,时间约在公元557年至559年,遵善寺则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265——公元289年),距今1600余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遵善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因寺院在都城大兴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兴善寺”。其寺域之宏大、殿堂之雄壮、地位之特殊堪称隋代第一。
在隋唐时期,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曾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因此,这里也成了唐密宗的发源地,后密宗传入日本、韩国,再传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流布广泛,影响久远,大兴善寺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佛教唐密祖庭。
然而,作为唐密宗的祖庭,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全国大举灭佛。全国众多寺院被拆毁,大兴善寺亦难逃劫难,以后屡有重修。历经历史的沧桑,如今的大兴善寺已修缮一新,成了唐密宗弟子寻根之处。
密宗的形成:开元三大士
在隋部唐以前译传入中国的密法,只是片段的杂部密教,其中杂咒居多,并不是有系统、有组织的正纯秘密佛教或独立的真言密教。
正纯密教传入中国并形成密宗,其创始人则是著名的“开元三大士”: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人和他们的弟子努力弘传的结果,特别是不空,师承两部密法,于大兴善寺设坛灌顶,翻译了大量密典。开元四年(公716年),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开元五年起,先后于长安、洛阳两处译出密教经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于洛阳大福先寺由其弟子一行协助译出的《大日经》7卷,后成为密宗的“宗经”。一行亲承讲传,又撰《大日经疏》20卷、《摄调伏藏》等。他们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传入《金刚顶经》,由不空译出,从而把密教全盘输入中国,形成了佛教大宗派。唐贞元21年(公元805年),日僧空海将密宗传到日本、韩国、再传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流布广泛,影响久远,而大兴善寺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佛教唐密祖庭。
大兴善寺
地址:西安市南门外小寨村
电话:029—85216034 85227071
传真:029—85252721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