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巴蜀大石佛 您朝拜过几尊?
四川境内已查明的摩岩造像达一百二十四处、五十余万尊。
原标题:巴山涐水话石佛
乐山大佛(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大足卧佛(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荣县大佛(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江津石门大佛(图片来源:资料图)
潼南大佛(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资阳大佛(图片来源:资料图)
四川,古为巴、蜀之地。境内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名山大川,素以奇雄秀丽著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秦昭主时(公元前306年—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率领劳动人民,在灌县城西的岷江上游,凿开玉垒山,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四川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人我国,自南北朝历隋唐五代,印度佛教的石窟艺术也传播到我国。在新疆、甘肃、山西、河南、四川、山东、江苏、云南等地,相继出现了以中国雕塑和绘画为基础,吸收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石窟艺术。
公元八世纪中叶以后,唐王朝内部战乱不已,中原地区的生产遭到破坏。天府之国的四川,由于偏处西南,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日趋繁荣。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避难来蜀,中原地区不少能工巧匠随之迁来,为四川佛教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几十年后,唐僖宗因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而避蜀。在他的提倡下,当时四川境内修建寺庙、凿刻佛像之风很盛,使四川佛教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蜀主王建也以凿窟造像为朝廷盛举。自此以后,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凿石佛的流风余韵,绵延不绝,遂使摩岩造像遍布于四川境内的水隈山谷,为山川增色不少。
四川境内已经查明的摩岩造像达一百二十四处、五十余万尊,上起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下迄公元1926年,历时一千四百一十二年。其中十米以上的摩岩大佛有十九尊,大部分集中在峰峦起伏、群山透迤的长江西岸,其中属于唐代的十尊,属于宋代的五尊,属于明代以后的四尊。
下面根据有关资料,对几尊重要的石佛作一简单介绍。
乐山大佛
在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依凌云山栖鸾峰断岩凿成,系弥勒坐像,又名凌云大佛。
《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载,大佛为唐开元元年(713)名僧海通创建,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803)完成,整个工程持续了九十年。当时建有十三层重楼,名大佛阁,宋代易名天宁阁,明末毁于兵燹。
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通高七十一米。头高十四米七,头宽十米,肩宽二十八米,眼长三米三,耳长七米,耳朵中间可并立二人,头顶可置一圆桌,脚背上可围坐百余人。其右侧有凌云山岩九曲栈道,沿岩迂回而下,可达江边。民谚云“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镌刻大佛的原因,据韦皋《大像记》言,通师结茅山中,见岷江与青衣汇流山下,每当夏汛,惊涛骇浪,直捣山壁,危害行船,乃发宏誓,凭岩开凿弥勒佛大像,以平风浪之险。
海通禅师为了集资开凿大佛,遍行长江南北等地,募化十方。“江湖淮海,珍货毕至。”共“费亿万余”。当时的贪官污吏,向其索贿,海通严词拒之。据《大像记》说:“时有郡吏,将求贿于禅师,师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吏发怒曰:‘尝试将来’!师乃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这种专诚忘身之行,不仅使当时的贪官悔悟,而亦激励众心,克成其志。惜大像工程未毕而禅师逝世。开元中,朝庭“诏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但自膝以下,工仍未竣。贞元五年(789),朝廷“诏郡国伽蓝,修旧起废”,时西川节度使韦臬“以俸钱五十万佐其费”,至元和三年(808)始告完成。
大足卧佛
在大足县城东北十五公里宝顶山,山上共有造像一万多尊,由宋代奉持密教的赵智凤主建,前后历时七十余年,为宋代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全部雕像统筹安排,通过周密的构思和设计,把密宗的教义用艺术形式加以阐释。作品既有高度艺术性,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卧佛是这里最大的雕像,佛像头北面西,侧身横卧于东面的石崖上,全长三十一米,仅雕到膝部,下半身隐于岩石中,意到笔不到,设计构思很巧妙。卧佛面容宁静慈祥,两目微闭。佛像前十余弟子半身像如平地涌出,手捧香花水果,茶食珠衣。龛顶岩壁上还刻有九个天女,面容秀丽,形态优美,捧花献果奔向佛陀。全龛造像生动地再现了佛陀涅槃时的情景。
荣县大佛
在荣县城东南东山南麓大佛寺内。这里苍岩翠壁,林木环绕,山下绿野平畴,旭水南流,碧波荡漾,风景如画。
大佛始建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元祐七年(1092)建成。坐南向北,就岩刻像,高三十六米,为蜀中第二大佛,头盘螺髻,足踏莲花,面型方长,大耳、高鼻,体态雍容,气势雄伟,艺术精湛。为了便于保护,清代增建重檐四层。
江津石门大佛
在四川江津县石门场附近大佛寺。大佛依岩凿成,高约二十三米,结跏跌坐,法相庄严,上覆七层飞檐以蔽风雨。寺内有清同治八年(1869)碑云:“建自先朝,载诸邑志,开辟之年,石栈天梯,大有钩连之势”等语,据此,大佛当为明代所造。
资阳大佛
座落在资阳县城外西南三十七公里的半月山下。据县志记载,大佛始凿于唐贞观十七年(643),至贞元九年(793)凿出脸部至肩以下造型,一直到南宋绍兴元年(1131)始由汝南梅修率石刻艺人周义等继续施工,才完成了开凿大佛的浩大工程。这尊大佛从破石动工到落成,延续了四百八十余年,经历了几个朝代。从单独修一尊佛像所经历的时间来看,资阳大佛恐怕要数第一了。
大佛为弥勒造像,坐北朝南,身高二十一米四,胸宽十一米二,耳长二米五,端坐石窟之中,上有岩窟遮盖,下有高地十余米的断壁撑托。此像既有唐代造像脸颊丰满庄重的风格,又有宋代衣褶细致、生动的特点。
大佛左侧有曲回九折的盘陀路,还有一座“奈何桥”,其间石峰异状多姿。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中,大佛受到严重破坏,附近若干摩岩造像、古碑,大多碎为石块。
潼南大佛
在潼南县城西约一公里许大佛寺内。寺建于唐咸通年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祥寺。县志载:“旧有石佛首,宋靖康丙午年道者王了知命工匠塑造佛身,并化缘乡邑,四处奔走。”不久,王了知去世,建修工程便由僧人法修继承。南宋绍兴壬申年(1152),为了给佛像饰金,又进一步对佛像加工细磨,由法修和尚远赴泸州,向泸州刺史冯檝化缘。冯檝是一位虔诚的信佛居士,慷慨以俸金用作金饰,还亲自撰文刻碑记事。至此大佛通身贴金,八百年后依然光采灿然。
大佛依山而凿,为坐像,高约二十七米。头饰螺髻,两耳垂肩,双眉修长,脸颊丰满,咀露微笑,祖胸,着双领下垂外衣,左手放膝上,右手平置胸前。佛身各部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形态逼真,体态庄严,气势雄伟。大佛上覆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为近代所建。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佛对面东岩石壁上,刻有一个“佛”字,高达八米八,笔划粗达一米二五,笔划凹处可容二人并肩而立,为清代同治年间云岩弗乘所书,笔势圆润,质朴遒劲,三里之外清晰可见。当晨雾缥渺之时,但见字前烟云弥漫,飞霞婆娑,恰有突兀一石,其状若双手合掌顶礼膜拜之势,观此景物,令人神驰。
潼南卧佛
这是近年在潼南县马龙山尾部新发现的一尊巨大的摩岩造像。佛身长三十六米,身宽七米五,头长九米;头东脚西,背南面北,右胁而卧。上有天人供养图像,前有九曲天河及十大弟子虔诚顶礼的石雕像,下有“九龙浴太子”窟龛,清泉从九条龙口中涓涓流出。布局及艺术风格酷似大足宝顶卧佛。
引人注目的是在卧佛西边的北岩上,用浅浮雕的技法刻成五百罗汉群像。在长达百余米的石廊上,一个个圆形石龛内的罗汉雕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据初步统计,这里计有石刻佛像七百余尊,龛窟二百一十六个。
这尊巨大的卧佛开凿于一九二五年,完成于一九二六年,是我国石刻大佛中时代最晚的一尊。潼南卧佛距宋代所镌大足宝顶卧佛仅五十华里,距唐代的所镌安岳卧佛也只百余里。在如此集中的地理范围内,出现三尊分别属于唐代、宋代、现代的巨大石刻卧佛,这对研究佛教在四川的历史和摩岩造像艺术的发展,应是最理想的实证。
安岳卧佛
这尊卧佛是1982年3月发现的,位于安卧县八庙公社九大队卧佛沟。佛像镌刻于盛唐开元年间(713—741)。在卧佛周围还发现了同期镌刻的十六龛经文和三十六龛佛像。
卧佛身长二十三米,身宽三米,侧身横卧在离地五公尺高的石壁上。造像的风格颇似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表现了我国盛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精湛技法。
以上所介绍的八尊摩岩大佛,只是四川十九尊大佛中的一部分。这些摩岩大佛,一半是近年来在文物普查及某种偶然机会中发现的。东自江津,西抵乐山,北起阆中,南到屏山,分布在川中丘陵地带的十四个县市,或崛立于江畔,或幽居于深谷。尽管镌刻年代各异,艺术风格不同,但佛像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都同样具有一种不离世间而又高于世间,高于世间而又接近世间的共同特征。那洞悉世间哲理、慈祥恬适的神情,那超脱世俗、妙相庄严的风度,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它们不但是佛教艺术和社会生活的融合,也从某一侧面反映了镌刻佛像的各个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