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人品正,一心一意做人,就自然而然昌盛成佛了。做什么事情,在哪个行业都是一种修行,都是对人生和社会尽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众人满意,这就是一种向善、向上的境界。
俗名刘应成,1965年生于安徽颍上,自号皖颍上人
采访时间:2001年10月~2007年5月
采访地点:少林寺方丈室
第一次见到永信大和尚,是在2000年6月的北京,职工之家。
那天中午,职工之家的大堂,一个身体有些微胖的和尚被几个记者围着,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有人说了一句,“这就是少林寺的方丈!”立刻又围上来几个扛摄像机的人。
这有些出人意料,印象中方丈大和尚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可是眼下的方丈看上去不过三十几岁。怀着极大的好奇,晚上便去他住的房间找他,想好好聊聊,可是他有约在先,便不好继续打扰,只简单聊了几句,了解到他1981年就去了少林寺,而且,在1987年就开始担任少林寺的住持了。匆匆和大师交换了名片,临别,大师说,有时间欢迎去少林寺。
只当是一句客套,之后一年也没有联系过。2001年10月,我决定探访少林出家人的生存状况时,拨通了大和尚的电话,原本心中没有多少底,可大师在电话那头轻轻说了两个字“来吧”。
少林寺方丈室,永信方丈正坐在桌前用笔记本电脑浏览着互联网。他的身边围了几个小和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论着什么。引我们进来的小和尚正要通报,大和尚已然站了起来,冲我们双手合十,我们赶紧“入乡随俗”地还礼。
谈话从他来少林寺开始。
那是1981年,他告别了父母,背着一床旧被子,带了20斤粮票、30块钱,来到了少林寺,不久便拜当时的方丈行正长老为师了。“说起来,我的佛缘真是不浅,那一天,师父正要为我在立雪亭前举行皈依仪式时,正好白马寺海法方丈来到少林寺。我和海法方丈也认识,他便做了我的引进师,行正大师则做了我的剃度师,并赐我法号为永信。两个名寺方丈为一个年轻人举行皈依仪式,这样的机缘实在是不容易获得的。当年的少林寺一片破败,只有孤零零几个大殿,香火也不旺盛。因此,我们必须得种地养活自己。那时候,我们几个年纪稍轻的便承担起了挑粪、担水、种地的活儿。说实在的,那时候的生活真是苦,但是,师父一再对我说,艰苦的岁月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练就平常心,便有可能通往大道。几年过去了,1984年,师父让我负责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协助他老人家处理日常寺务。那一年,我19岁。1987年,师父圆寂了。我继承了师父的衣钵,担任了住持,全面主持寺院工作。”
作者:
李阳泉
编辑:
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