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印顺:问题意识、诠释效应及其它
何文的依据,在于"印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台湾和大陆实际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远不及星云等",并说"这是台湾许多学者和佛教界人士的共识"。既然谈不上有所谓"印顺(学)时代",自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后印顺(学)时代"了。其实这里需要仔细检讨的问题很多。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印顺时代"概念的提倡者是将其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在怎样的含义下使用这一概念的?笔者对于其它研究者使用这一概念的情形并不清楚,《沧桑》主要是循着蓝吉富《台湾佛教思想史上的后印顺时代》一文接着说,因此对"印顺时代"的限定,也是与蓝文基本一致的。正如蓝文在标题和正文中明确限定的那样,他是在佛教思想史或(和?)佛教学术史的范围内,将"光复后直到1994年印老停笔的这一段……思想史期间,称之为「印顺时代」"。《沧桑》也是在台湾佛教思想史和佛教学术史的范围内使用这一命名,只不过更凸显"印顺在台湾佛教思想史上的影响"这一问题意识,因此并不认为"印顺时代"的上限与政治性标志事件(光复)吻合,而是应从"印顺思想对台湾佛教思想开始发挥影响"这样一个不确定的起点算起,其下限也不宜以印顺封笔为限,而是应当沿伸到"超越印顺的新范式"出现之前。
其次,何文辩白说自己"丝毫不是贬低印顺的历史功绩",但如果的确如何文所说那样,"印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台湾和大陆实际影响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哪还谈得上有什么"印顺在二十世纪中国佛教中的历史性贡献"需要尊重的呢?显然,何文的逻辑和叙述有暧昧和自相矛盾的一面。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宣方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