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吉富:印顺佛学思想的特质及历史意义
2009年11月05日 14:33《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前言

从1950年代到今年(1991)的四十几年间,印顺法师是在佛学思想上对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华人佛教徒影响最深最大的出家人。迄今为止,他的佛学著作仍然是上列地区佛教界的热门读物。他在佛学上的地位,仍然被大部份华人佛教徒仰望为当今的泰山北斗。

印公是一位以著述贡献佛教的大德。就古人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分类法来看,他明显地是因为‘立言’而卓然有所树立的。如果以慧皎《高僧传》的十科分类来看,他应是属于‘义解’科上的高僧。因此,就风格而言,他一生所显现的是相当清晰而单纯的。

迄今为止,印公著述之行世者,共有四十册。此外,还编辑过《太虚大师全书》等四部书。就著述言,可分为二类,即《妙云集》与《妙云集》以外的作品。而就内容言,可以分为三类:

(1)经论讲记:如《中观论颂讲记》等。

(2)通俗性著述:多为通俗性的弘法演讲记录。

(3)专书:如《妙云集》中的《中观今论》、《唯识学探源》等书,及《妙云集》外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书。

此外,如果就其著述时的年龄来分;六十五岁到七十五岁之间的著作,共有十四部。七十五岁迄今的著作有九部。以七十五岁以上的高龄,还著述不懈,佳作迭出,此等风范,委实令人歆羡。今年(1991)夏天,印公又口述完成《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一书(昭慧法师整理)。以八十六高龄及虚弱体质,仍能坚持贡献其所学于社会,此等工作精神,尤足令人景仰。

(二)思想背景

印公出生于1906年,出家于1930年。这个时代,就传统中国佛教的发展史来看,是属于强弩之末的衰微期。中国佛教的衰颓现状,与佛法的变质,使印公深有感慨。但是,这个时代也正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钜变时期。佛教界有心革新的大德也不在少数。其中,出家众的太虚大师与在家众的欧阳渐,就是个中翘楚。他们对佛教思想、佛教教团与制度,都有与传统不同的看法。对这些迥异于传统教界的革新倾向与态度,印公自是不能毫无所感。加上当时陆续输入的日本佛学研究成果,印公也不能毫无所见。

因此,印公思想成长的时代,可以说是新旧思想相互激擎时代,也是现代日本佛教学术成果开始输入我国的时代。太虚、欧阳渐等新潮流思想对旧有佛教传统的批判,日本的新式佛教研究与传统中国佛学的差别,都对印公的研究生涯,有相当程度的冲击。

如果全面地透视印公的思想,上述这些新旧思想与他本人的思想之间,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影响他最大的太虚大师,其与印公之间,对佛法的判摄、抉择等方面仍有甚大的差异。因此,印公所受到的时代冲击,是在复杂多面的外在因缘刺激下的思想反省,并由此而作某种义理上的抉择与树立。并不是单纯地对新时代思想的无条件模仿。

(三)个性与佛学成就

四十几年来,印公能够在佛学上留下如许众多的成果,这与其人的个性应该不无关联。依据笔者的观察,下列这些由独特个性所衍生出来的条件,应是使他能够累积如是功力、成就钜大佛学成绩的主要原因:

(1)冷静、理性、喜欢独处,及不擅应酬的生活习惯。

(2)治学时,一味求真求实,期能研求出真正的佛法。他不迎媚时流,更不为中国既往的传统所拘宥。即使面对的是他心目中所最钦仰的太虚大师,如果在佛学领域中有不同的看法,他也不致因为彼此情谊而扭曲己见。

(3)毫无宗派成见,绝不落入传统宗派的窠臼。

(4)具有历史意识。他虽然未曾受过学院的史学训练,但仍具有过人的史识与精审的史法。他的治学特色,是先行探求历史发展的真相,然后再给各义理体系作客观的批评。

(5)不迎合信徒,不走世俗经营寺院的路线,能够甘于枯淡,而将‘研求佛法’作为毕生坚持的目标。

这些个性上的条件,加上他曾累积甚多传统佛教学者所应具备的资粮(他曾数次通阅大藏经),又对二十世纪的新式佛学研究法颇有取资。能如此融会新旧佛学研究精华于一身,乃使他在未受过学院训练,又不通晓外文的情况下,仍能著述等身,卓然有所树立。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蓝吉富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