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慈善志业的理念与实践
2009年03月31日 17:33 】 【打印已有评论0

二、组织性的救助

慈济由于有绵密的小区组织,因此无论是平日的救助与访视工作,或是急难发生时的立即援助,由于其具有共同理念与精神,因此,在后续的行动上,均能合作无间,足以显现其组织性特质。

如2008年7月26日至29日在中台凤凰袭台,在海上警报一发布,各地慈济志工立即成立协调指挥中心,架设好远距无线对讲系统、整理急难救助物资:矿泉水、香积面、福慧珍粥、帐棚、睡袋、生活包、热食食材等。并前往独居长者家中关怀,检查门窗,确认居家安全;合力为低洼地区的照顾户筑挡水墙,并送上五谷粉及香积面,使之不致断炊。

当中台造成中南部多个乡镇受灾,水深及腰,举步维艰,慈济人将热食便当送上橡皮艇,深入受灾区勘察,于水势稍退,送上装满牙刷、牙膏、洗发乳、香皂、毛巾、香积面等物资的生活包,并根据受灾程度提供急难慰问金,及协助清理受灾户家园及校园等,让灾民能早日回复正常生活。

由上例可知,在灾难发生时,各地慈济人透过连络网搜集信息,当地或邻近分会及联络处马上出动进行义诊、灾情勘灾等,组织性强所展现出的行为动能,实为慈济慈善救助所展现之特色。

三、科学性的救助

从1966年救济十三位贫困个案开始,建立济贫追踪辅导制度,持续给予照顾户长期关怀,到1980年代台风赈灾进行数千人的协助,慈济在一次次的赈灾、济贫的经验累绩积中,归纳出“勘灾 (评估)、造册(统整信息)、发放(处遇)”之准则,并进一步确立对受助者长期关怀、定期访视之作法。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