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到达前的早期大乘禅修
佛教于西元一世纪初传入中国,当时佛教的基本观点被认为和道家的无为思想有某种相似之处。佛教的禅修也被道家接纳和修炼,从而达到一种融合。中国早期的大乘禅比较关注念佛和般若智慧。僧肇作为西来的大师,鸠摩罗什的弟子 之一 ,在 禅定上 见解很高深。他写下《肇论》,认为实相和万法是互相映射,不来不去的。僧肇 的认识论和禅宗离言绝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的悟境相去不远。
《肇论》认为,次第修行,可以开悟,就是渐悟。罗什的另外一个弟子------道生,则持有不同见解,他认同顿悟。僧肇的教理认同印度佛教的次第修行,渐次趣入解脱的修行理念。然而这种观点被认为仅仅是修行的过程和体系的有为法,而不是终极目标。在后来的辩论中,道生的理念被认为更究竟。
《妙法莲华经》被公认为是解释禅宗缘起的经典。经中讲述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传心印于大迦叶尊者,其他人均未领受如来心印。佛陀然后不说而说,传授了这个离言绝相,教外别传的教法。大迦叶的心印此后被禅宗用来印证那些开悟的人的境界。
相关理论文献
有10几种不同的文献均声称为菩提达摩的语录,其中一些还被称为达摩禅师传记;其中有些似乎是较为真实的。昙林,(菩提达摩弟子之一)在六世纪专门在《胜鬘狮子吼经》中记载了达摩祖师的传记,并阐述了达摩祖师的教法。
虽然禅宗强调禅修,但在其漫长的传承中,它已经积淀了大量的禅宗教法和文献。其主要经文,据说都是自印度语翻译成中文的大乘经典,其中《心经》的地位很重要,它融摄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入楞伽经》中,根据佛陀的启示讲授了主观唯识论,辨析的空义(空)和唯识思想,还有《般若经》等。一些诸如《六祖坛经》等中国本土经典和纲要也很重要。所有大乘经典基本上一致认为,通过内证无上正等正觉刻可以了知第一义谛。《楞伽经》也赞同这一观点,但它专门论述开悟时精神层面的过程以及内心境界和实际经验,以此驳斥哲学和形而上学经验上的偏执。
作者:
大悟法师
编辑:
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