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禅宗修学体系的建设——以曹洞宗禅修理论为例
2009年03月28日 22:45 】 【打印已有评论0

在禅宗修持实践中如何做到不断向上精进?曹洞宗人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无心合道"。何谓"无心合道"?"无心",即是放下妄想执着、去除私心杂念;"道",即禅道,佛道,也是禅修的终极境界。"无心合道"就是通过破除分别心,灭除无明,从而通达涅槃境地。"无心合道"说源自希迁禅师,希迁禅师十分重视破除众生一切妄想知见。有僧人问如何是解脱,他回答:"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世界,他答道:"谁垢汝?"再问如何是涅槃,他答:"谁将生死与汝?"门人大颠和尚向他请教:"古人云:道有道无是二谤,请师除。"他说:"一物亦无,除个什么?"他接着对大颠说:"并却咽喉唇吻道将来。"大颠说:"无这个。"他说;"若凭么即汝得入门。"可见,希迁禅师不仅强调破除对外境外法、人我事相等等执着,而且强调对佛境、本心等也不能有丝毫妄念之心,要体悟"一物亦无",做到心无所住,则自然遁入佛境。

良价禅师进一步发挥了希迁禅师的"无心合道"说,他有一首著名的《无心合道颂》,文云:"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在此,良价禅师明确地将人与道相对,阐明了人与道应该达到一种融为一体的状态。"道无心合人"是指道体遍于万物,也就自然地合人,即存在于人的心体之中;"人无心合道"是说人都有自我之心,以区别我与他,从而造成人与道的隔离,只有灭除主体此种特有的分别心,人才能达到与道冥合的境界。良价禅师曾经说:"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在良价禅师看来,众生之所以迷惑颠倒,是心心触物、附物的结果。因此只要不"触物"、不着物就可呈"无心"状态。 "无心"状态才是真正的修行,才可以契合于道,体认道体。然而,道与人并不是一种平等的互融关系,"道"是绝对的、至上的,正所谓"一老一不老","老"是指身心的迁流变化、生死相续。人有生死流变,而道是不老的、永无变异的。短暂的人,契合永恒的道,人便与道同存;永恒不变的道遍在于人,成为众生存在的根本。

良价禅师的"无心合道"颂,为曹洞宗的修持实践确立起一个根本准则,影响深远。其弟子居遁禅师专门为此作颂十八首,进一步阐明了"无心合道"思想。其中有颂云:"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又云:"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由此可见,在曹洞宗人看来,无心是禅修的根本方法,只有心不为外物所迷惑,念念无执,即为"心空",禅修者就应该由无心而通达"心空",进而达到"道空"境地。也即是,要在平常动静施为中时刻护卫好本心,以无念为宗,心行不受任何污染,常保清净,否则"合道"就成了一句空话。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妙安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