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法门”对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教育体系之影响
2009年03月28日 21:31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 】 【打印已有评论0

二、律藏、清规中教育体系

僧众修行是为了学习佛法提升自我,以寻求解脱;同时僧团是一个教育中心,一个帮助僧众升华自己的机构,亦是一个提供僧众发心奉献、圆满成佛心愿的场域。所以,学者Banerjee说:“佛教教育的历史,即是佛教僧团的历史。”[33]

从僧团教育系统的角度来说,三藏(经、律、论)与三学(戒、定、慧)的指导理应并重。但在宏传佛法方面,僧众则依个人的特长来教授。从《弟子品》与《菩萨品》可以得知早期印度的修学有宴坐、为居士及比丘说法、托钵弘化、经行、说戒等形式。

圣严法师曾指出:“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分为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师,一共五类。长于诵经的为经师,长于持律的为律师,长于论义的为论师,长于说法的为法师,长于修禅的为禅师。”[34]因此,也可说是分科的专弘。

如上所述,佛弟子会因志趣相投者自然聚集一起参究。而想要学习这些专长的僧众也会去亲近这些老师学习,形成不同的专门学团。因此学者Banerjee指出,早期佛教僧团的学习制度,基本上是依精舍为中心的学习方式。[35]精舍中教授不同的知识但着重于佛法、道德与精神的训练。学生依老师而住,以老师为学习的榜样,并有侍奉老师的责任。老师的家就是学校,此种精舍教育模式逐渐演变成大学的型态,学生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学习,而不同的教授主题则是从早到晚不断地在进行着。[36]直到西元七世纪时,那烂陀寺[37]能容纳一万名来自各地的师生最为吸引行者前往。[38]这个就是传统佛教所说的解行并重。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39]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即在于佛教弟子们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40]惠敏法师曾指出:“有十种利益故,世尊制立戒律。如《四分律》…其中,一部分的利益是增助佛教整体的,…另一部分的利益是增助个人修行的。”[41]而《梵网经》认为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42]不行菩萨道,虽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萨道,须受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一切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诚如《寂志果经》所言:“其比丘奉是贤圣戒,第一知足,其心寂定。”[43]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释常随   编辑: 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