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戒律的中国化
宗教的戒律是针对人性的弱点而制定的。佛教戒律是针对出家修行之人所规定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中国的僧众集合在一起以后,禅宗大师百丈禅师创造了清规来补充戒律,和戒律同时并行,这是一种双轨制的管理。清规不是原来印度佛教所有。中国寺院的生活按照整个戒律和清规来执行。佛教戒律不杀生是很重要的,意味着不能从事农业劳动,锄地的时候会挖死蚯蚓小虫的,会杀生犯戒。而中国禅宗提倡农禅并重,这是中国僧人的创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不劳动就不能吃饭,从方丈、首座开始,每人都要参加劳动。这个中国佛教的传统是中国环境推动它形成的。在佛教戒律里,并没有禁止肉食的戒条。佛教传来中国后,从汉末直到梁初,包括出家僧尼在内的佛教徒,也仍然是吃荤的;到了梁武帝萧衍,基于统治需要,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僧尼(以及一般信徒)一律吃素。
(二)僧官制度的设立
僧官制度的设立,是中国的创造。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皇权要控制宗教的活动,设立僧官佛教。中国的僧官很多就是请德高望重的僧人担任。由于有这种管理,佛教的活动受到中央政府的掌管。佛教过去见到皇帝是不拜的,与皇帝矛盾很大,中国的皇帝认为普天之下都是他的子民,他是天子,家天下,无论出家在家都一样,哪有见了皇帝不跪拜的?历史上有多次的冲突,后来,中国佛教用这种办法来解决,君臣关系僧人向皇帝称臣,中国的皇权高于神权,对任何宗教一样,这是中国的国情。一定要抵抗中国的国情,宗教的传播就会受到影响,佛教的传播是契时契机的进行调整,和尚对皇帝称臣,这个矛盾就解决了。印度不一样,从事政治的见了宗教的都要跪拜。
(三)佛教修行方式的中国化
在生活上面,印度僧人是托钵为生。中国僧人不这样,也不允许挨门去要饭吃。这是儒家文化主导的中国强调气节,“不食嗟来之食”,所以在中国乞讨是会被藐视的。中国的僧人自己做饭,自己煮炊。这种活动带来中国佛教生活的很大变化,要筹措资金,经营山地,田地,要治理产业,有寺院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印度僧人不持金银很不相同。寺院的田地山林等属于集体所有,不允许分,一直维系到解放前,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较大。寺院经济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过于膨胀以后,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反弹,没有经济又作不了事情,宗教活动会受到影响,过于膨胀引起反弹。僧人如何掌握好这个度很重要。中国汉地僧人的饮食主张吃素。印度佛教中讲不吃荤,是指不吃葱蒜韭菜等带刺激的东西,不是指动物的肉,因为印度僧人托钵的,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不能叫信众特地为你做饭。中国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的梁武帝,文武兼备,又通佛经,是虔诚的佛教徒,提出僧人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从此以后,中国汉地的僧人就不吃肉也不喝酒了。 这些是中国佛教根据中国国情在生活方面作的调整。
结语:
维系社会安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法律,一是通过道德。在世界各民族中,宗教都是道德建立的基石,以此维系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文明发展。笔者相信,在现代化的中国,佛教必能进一步与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相结合,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我们佛教徒必将以更加精进勇猛的精神,深入学习五明,广行利他事业,为中国的和平、进步和幸福的光辉远景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释常慧,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重庆千佛寺住持。
作者:
释常慧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