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着:巴西人生性活泼,爱好自然,尤其在夏天时,前来寺院的游客、参访团,思想观念的开放,对于服装的暴露,常会被禁止进入殿堂内。许多人不会思考到佛教殿堂的庄严性,服装总是过度单薄,比如夹脚拖鞋、露背装等等;尽管众生平等,佛门普门大开,但仍不得不要求民众尊重宗教殿堂的神圣性,而将其拒于门外。
对待:在东方的孔儒思想熏陶下,尊师重道、孝顺父母、长幼有序是从小所受的教育。在巴西,人与人之间的对待有另一层面的解读,如兄弟姊妹,乃至是师生、父母儿女之间,可以直呼对方名字,甚至是一种亲切的表现。在教育信徒、义工的过程中,中国式上对下、长对幼、旧对新、主对仆的对待,偶尔是华人与巴西信徒之间争执的话题。如何缓和双方见解的不同,以及拉近华人与巴西人之间看法的差距,尚需要时间、空间、义理与实践上的落实,乃至若干年中国佛教在巴西本土化后才可能跨越的鸿沟。
四、结论
位于南美洲的巴西地大物博而富有,为世界第四大国,亦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有一亿八千四百万人。巴西仅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无论是社会结构、人文思想都是“外来”的,因此,它是一个融合了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大冶洪炉。除了殖民时期的葡萄牙人以及自非洲引进的黑奴,文人政府时期的巴西受到全球化的带动,陆续接受来自各地的移民。
外来的宗教在每一个社会文化中,弘扬初期经常会受到当地人士异样的眼光与对待。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件是屡见不鲜的,其它国家的历史当中同样也充满这些事例。基督宗教初期教会深受罗马帝国的迫害,但日后以基督宗教为主体的欧洲社会,对许多其它新兴教派也同样予以无情的镇压。人间佛教在巴西是外来宗教,然而并无受排挤的现象,巴西人一般对佛教接受度颇高,由于他们乐观、开朗,对于新事物勇于尝试,就算不适应也无妨,巴西人民容易包容异己的存在。
佛光山于1992年在巴西成立如来寺后,推动人间佛教在南美洲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事业,将佛光山的社会福利事业导向现代化、制度化、本土化,其成果在当地具有指标性,也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与支持。一直以来,如来寺及国际佛光会合作兴办公益慈善活动,一来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众对佛教的认识并排除错误的迷思,再者弥补政府公部门所提供社会福利资源之不足,作为对社会国家一种奉献与回馈的表现方式,有助于佛教团体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现代佛教团体平日不仅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同时也积极从事慈悲济世、入世教化的工作,致力弘法利生,将佛陀在人间教化的功能,不只是超渡亡魂往生善趣而已,亦藉由对公益慈善、文化交流、社会教化的投入,让社会和乐,如法的处理人生各种事业,积极引导人心向善向上提升。此人间性、生活化的布教模式,在仅16年的发展所呈现的成果,是巴西如来寺人间佛教的特色,也让佛法西来在南美拓荒和奠基。
[1] Fausto, Boris. História do Brasil, (S?o Paulo: Editora EDUSP, 2006) , pg. 54.
[2] 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丛书》,(台北:香海文化出版社,2005),页17。
[3] 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人间佛教丛书》,(台北:香海文化出版社,2005),页309。
作者简介:
释妙上,巴西圣保罗佛光山如来寺佛学院教务主任。
作者:
释妙上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