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与时代现实的两重抉择中,太虚大师对禅宗之抉择实际上转为了对中国佛教复兴之抉择,他更是从对全体佛法抉择的角度来考虑中国佛教教法的革新。由此他提出以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和大乘不共学贯摄全部佛法,而以瑜伽菩萨行为主线贯穿之,由此确立“人间佛教(人生佛教)”,其核心内涵是圆渐菩萨行。太虚认为:“大乘佛法,虽为令一切有情普皆成佛之究竟圆满法,然大乘法有圆渐、圆顿之别,今以适应重征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化故,当以圆渐的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
从禅宗传统之圆顿观行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教法转变,既蕴含着深刻的教理新抉择,也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教法转向,标示着太虚大师基于全部佛法的教理抉择和对时代契机性的默察,在禅宗圆顿观行教法传承基础之上,试图回归印度大乘佛学通途之圆渐菩萨行道路。为了突出他的用意是要走“能够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的大乘菩萨行道路,他特地称之为“今菩萨行”。他说:“这大乘理论的实践行动,即所谓‘菩萨行'。而这菩萨行要能够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故也可名为‘今菩萨行'。以简别向来只唱高调,名不副实的‘菩萨行'。”
今菩萨行的道路,实质上同于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道路。太虚大师认为,禅宗是传统诸宗中最切近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精神的,若能重振唐代生机,仍然宜为末法时代人间佛教的主流。他主张易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口号为“直依人生增进成佛”或“发达人生进化成佛”,是名“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大师认为今天时代的学修应以“大乘渐教”为本,由圆顿禅观转为圆渐之大乘菩萨行道路。除个别上上根器可直入顿悟禅观,对于绝大多数的学修者而言,应从经教所示的大乘通途而入,循大乘菩萨道次第,发菩提心,依闻思修胜解佛法,获得正见,在社会生活中修六度四摄,双修福智,最宜为今时代人修学。他提出的今菩萨行的人间佛教学修次第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 )认识佛教,正信三归。( 2 )研究教理,进开圆解。( 3 )五戒十善,推行道德。( 4 )发菩提心,化导社会。依圆解以修六度妙行,依菩提心将一切六度行贯穿起来,渐趋五道十地,由人乘进趣佛道。
三、当下之抉择——融会圆顿观行与圆渐菩萨行
这里用“当下”一词,取禅宗观行重视“当下”之意,而太虚大师则用“真现实”一词,指既能够继承传统,又能够契合时代。
1 、融会圆顿观行与圆渐菩萨行
“人间佛教”、“今菩萨行”的提出,可说解决了中国佛教适应今天时代的现代性抉择问题,但是从学修次第体系的教法角度来说,对于如何把禅宗之圆顿观行与大乘通法之圆渐菩萨行融会在一起,实际上还未解决。考察太虚大师的论述,当从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角度以及禅、密、教比较之时,则突出禅宗特质;当从中国佛教适应时代、化导社会的角度论述时,则又突出人间佛教、今菩萨行,而禅宗特质与今菩萨行代表两种不同的教法发展方向,圆融二者实非易事。
圆顿禅观是汉传佛教教理教法之核心特质,也是学修传承之核心内容。就中国佛教而言,目前具有不间断的教法传承和完整的禅观、行持、丛林规制体系者,惟有禅宗,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事实,更具体地说,是自宋代以来就流行并甚为成熟的禅净兼修道路的基本事实。中国佛教的整体发展,需要吸收印度佛学思想以返本开源,兼收南传、藏传佛教之长以革新禅宗教法,这是中国佛教在今天世界佛教交流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脱离开中国佛教教法体系的基本事实而另外移植一种新的教法传承体系,实际中难以行得通。然禅宗在新时代的发展,又要走圆渐菩萨行的人间佛教道路,所以,如何融会禅宗之圆顿观行与大乘通法之圆渐菩萨行,这是汉传佛教学修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
大乘通法由发菩提心而渐修六度万行,进趣五道十地。汉传佛教对此在理论上进行了高度圆融的概括,教法上重于圆顿禅观之指授契入,参悟心性,手眼方法甚多,重视生机活泼和不着事相的般若行,所以,不是特别强调次第观行,这是中国佛教禅观的特点。按照大乘通法,只有对少数上根利器,才可以先修胜义直证空性,再依所证般若空性智慧修大乘菩萨行;而就一般根器而言,还是依大乘通法先修菩提心为殊胜。如《入行论》云:“先修方便菩提,后修胜义智慧。”所谓方便,即菩提心;胜义智慧,即禅悟见性。依缘起法则,证悟空性智慧也是一个因缘过程,非经广大发心、闻思、忏障、积福过程而直入空性慧修习,易入歧途。然汉传佛教的禅观特点,无论是天台、华严,还是禅宗,都集中于超越次第禅法之圆顿观行上,这可说是中国人慧根利的特别因缘。然圆顿禅观体系尽管是汉传佛教的主流教法,但在今天时代下,由于学修者根性及社会文化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须由圆顿教观体系转向圆渐次第观行体系,以菩萨行为主线,由初发心之加行道学修,进趣解行位菩萨,达于大开圆解、悟达心地的圆顿教法,这是太虚大师提出今菩萨行学修次第的主旨。
2 、几个现实问题
圆渐菩萨行之中如何体现圆顿之禅观行?笔者无资格妄论,姑且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1 )以教解禅问题,或者说是教与观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教理学习、宗门与教下关系问题,而是如何依据教理抉择出可作观行指导的禅宗之见、修、行、证的道次第问题。太虚大师所抉择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还须从见修合一之教法学修角度给予进一步系统完整的阐释。( 2 )建立圆满的加行、正行学修次第问题。如初入门之皈依、发心、出离心之培养,祈愿、拜忏、忏障、课诵之清净心培养,五戒十善之人格培养,六度万行之菩萨行培养,纳圆顿禅观入圆渐菩萨行之道次第等。( 3 )闻思修问题,抉择解悟与证悟问题。如闻思、慧解、胜解之内容,顿悟意乐之培养、锻炼,学修与生活之圆融等问题。( 4 )圆顿法门之见、修、行、证问题。( 5 )自修与化他问题,理事圆融问题。( 6 )克期专修问题。如禅堂之锻炼,净土之佛七,坐禅之修习等。( 7 )禅净、禅密关系问题。
圆渐菩萨行之中如何纳入圆顿禅观?——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建立汉传佛教学修体系之道次第的问题,这也是人间佛教今菩萨行学修次第中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须由学修实践来回答,非闭门造车可得出,期待教内外大德以饱学、真修、实证,来实现适应新时代的汉传佛教学修体系的建立。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仁明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