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少林寺商业之路:释永信任CEO周旋上流社会
常人心目中神秘脱俗的少林高僧,如今周旋于各国的“上流社会”,摇身变成美国纪录片中“CEO”。
原标题:沉浮千年的少林寺如何踏上了商业之路?
少林寺山门前一位武僧在练功(资料图)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这首缠绵悠扬的《牧羊曲》随着电影《少林寺》的巨大声誉,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不知打动了多少中国人。少林的千年积淀成就了这部风靡全世界的武侠大片,而电影也引领着少林寺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少林寺建筑主体为常住院,总面积3万平方米,共七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坐落在2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门额上有康熙帝亲笔所题“少林寺”三个大字,气派非凡。
寺外建筑由塔林、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二祖庵、广慧庵组成,这些建筑为历代逐渐修建而成。
历经千年的嵩山历史建筑群真实完整地保留了其原始风貌,建筑的原始位置、构造形式、布局设计、砖石木材料、历史修缮、传统营造技术、碑刻文献、装饰壁画、山水古木等,仍然保留着最初的建造形态和真实完整的历史格局。
跋陀传道达摩面壁
提起少林寺的建立,要从一位印度僧人跋陀讲起。跋陀幼年丧父,后出家为僧。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这位印度高僧踏上华夏大地,跋陀和北魏孝文帝一见如故,二人纵论天下大势,十分投缘。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为了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迁都洛阳,跋陀随之南迁。孝文帝在洛阳为跋陀设立了“静院”,让他在那里禅修,可是跋陀喜好清净,多次前往嵩山隐修。他发现太室山和少室山相衔接的地方,四周十多座山峰,中间却是一块平地,远望如盛开的莲花,便请求孝文帝在那里建寺,孝文帝随即下令修寺。一年后,寺庙竣工,因为地处少室山之阴,谷幽林茂,故名为“少林寺”。跋陀成为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而奠定少林“禅宗祖庭”地位的,是继跋陀之后来到少林,素有“禅宗初祖”之称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子,对佛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达摩来到广州,自幼笃信佛教的梁武帝派人专程迎达摩到南京,仪式十分隆重。然而这次会面却与跋陀见到魏孝文帝的情景迥然不同,二人不仅没有一见如故,反而闹得很不愉快。
梁武帝一见到这位黑发飘扬、目如铜环的异域高僧,便迫不及待地带领达摩观看了自己亲手绘图并建造的宏伟寺庙,以及抄录的一卷卷经书。梁武帝问达摩:“我做皇帝以来,修建寺庙,抄写佛经,剃度僧人,不可胜数,有什么功德?”达摩说:“没什么功德。”武帝不快,又问:“如何才算有功德?”达摩回答:“完成自我、净化自我,又净化他人,普度众生。这样的功德,不是靠世俗的有为来求得的。”
梁武帝本以为会听到一番恭维之词,没想到讨了个没趣。这次会面,二人话不投机,达摩不辞而别。传说达摩走到江边,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以一苇而过长江,到了淮北,再到北方,最后到达了当时由北魏占领的洛阳。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的典故。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过江之后的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大乘教义,但并不受少林寺中信奉小乘教义的众僧欢迎。达摩看到自己的佛法不被众人所理解,就向后山走去。在后山见到一个天然石洞,据说此洞为上古蚩尤住所,故名“蚩尤洞”。他走进石洞面壁而坐,开始九年面壁生涯。相传由于达摩终日面壁静坐,不免筋骨困倦,加上在深山老林,野兽不断侵扰,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创造了“达摩链”、“达摩杖’、“达摩剑”等,这套健身术后经历代长期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拳术,共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
达摩面壁九年,终成正果,传说石壁上还印出了他打坐的影子。达摩创立的禅宗也在后世被发扬光大,后人称他为“禅宗初祖”,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如今在少室山五乳峰离绝顶数十米的一处深约5米,宽约3米的天然石洞,就是达摩面壁的地方,后世称作“达摩洞”,宋代人为纪念他,在五乳峰下建造了一座纪念建筑,便是著名的初祖庵。
菩提达摩是一个被赋予太多传奇色彩的高僧。传说在达摩去世的那一天,东魏使臣宋云,正好从西域返回洛阳。在途经葱岭时,迎面看到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宋云便问他要到哪里去,达摩回答说他要回西天。宋云回到洛阳,听说达摩已经死了,十分意外,他对旁人说在去葱岭的路上见到达摩了。大家不信,于是就打开达摩的坟墓来验证,结果坟墓里没有达摩的尸体,只有一只鞋。如今少林寺院内的达摩像,手里拿着一只鞋,便是根据这个故事而来的。
慧可立雪断臂求法
当达摩初祖坐禅到第六年时,也就是梁武帝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住在洛阳的神光法师来到少林,神光得到菩萨的指示,这个面壁而坐的梵僧,便是他的宗师。
当神光法师向达摩祖师顶礼的时候,达摩好像没有见到一般,并不睬他。神光便站立在洞门之外虔诚地候着。这时,天正下着大雪,阶墀下的积雪,慢慢地堆积起来,掩埋了神光的脚掌,达摩祖师还是如同没有看见似的。神光站在那儿,屹然不动,雪下得更大了,雪花由他的踝骨起,堆没了膝头。
达摩祖师,向神光瞧了一眼,问道:“你站在雪里这么久,其寒彻骨,你究竟要向我求些什么?”神光回答说:“唯愿大慈大悲,大开甘露之门,广度众生!”“你的愿心太大了,这又岂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所能求取的!”达摩这样说了,又加重语气说:“这样去求取圣道,不过是一种徒劳的勤苦而已!”
神光听到这样的话,为了表示他不是“轻心慢心”,立即拿着一把利刀,把自己的左臂砍了下去,放在达摩的面前,滚热的鲜血映红了大片的白雪。达摩为之而动,便说:“佛法妙道,旷劫难逢。像你这样的重法忘身,断臂吾前,可以求得了!”达摩祖师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传其心法,这位自断左臂的慧可大师后来便成为禅宗的传人,被称为禅宗二祖。
今天,在少林寺名胜中便有了一处“立雪亭”,该亭建于明代,在少林寺的主体建筑方丈室后。台基高二丈,深阔各三间,内供木质神龛,中悬一匾,为清乾隆帝御笔,书“雪印心珠”四个字,潜涵着“立雪”的典故。
据说,少林寺的和尚单手行礼便是为了纪念二祖慧可,他们披的红色袈裟和露出的一侧肩膀也是为了纪念慧可。颇具神话色彩的达摩与慧可奠定了少林寺早期的繁盛。自二位高僧之后,少林寺虽香火不断却几经兴衰。
武帝废佛僧侣还俗
今日少林寺内有座唐人所立《少林寺碑》,碑文写道:“周武帝建德中,纳元嵩之说,断释、老之教,率土伽蓝,咸从废毁。”这段文字记载就是少林历史上经历的第一次大的劫难,即周武帝禁灭佛道事件。
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登基不久,他的妻子李皇后就进寺出家为尼了,接着,先后又有五位后妃相继出家。后来,他发现国家的大片田地无人耕种,国库空虚。这时,成都一个名叫卫元嵩的还俗和尚和道士张宾一起上表武帝,建议“省寺减僧,并自还俗”,武帝于是下令群臣辩论佛、儒、道三教之孰优孰劣,借以废斥佛教。但朝廷中不少大臣都笃信佛教,这次讨论最后不了了之。武帝不甘心,公元574年,他再次大会群臣,让道士张宾当面同少林寺僧人智炫辩论二教优劣是非,智炫和尚据理力争,连武帝本人也无法使智炫和尚屈服。武帝一怒之下,下令将佛道二教一并废除,强令全国两百多万僧人、道士一律还俗,将寺庙和塔观都分给王公贵族,财产则散给臣子。
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毁佛运动中,少林寺首当其冲。寺中佛像被毁,塔庙被砸,僧徒们流离失散,有的隐迹尘俗,有的遁匿山林,有的逃亡江南,昔日香客拥挤的佛门胜地转眼间只剩一派萧煞之象,少林寺遭到十分严重的毁坏。
6年后,北周静帝宇文衍看到社会笃信佛教、道教积习难改,就让和尚道士都重返寺观,为少林寺各殿重新塑立了佛像,请名僧惠远、洪遵二和尚共同住持少林,少林寺才又兴盛起来,更名“陟岵寺”。隋开皇年间(581-600年),陟岵寺复称少林寺,并赐田百顷,从而奠定了寺院庄园的基础。
千佛殿中的十三棍僧救秦王壁画(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十三棍僧助秦王
蜚声国际的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家喻户晓,故事的雏形来源于一则民间传说。话说隋朝末年,天下群雄纷争,一天,饲养牲口的和尚智守捡到一方玉印,上面刻有“秦王之印”4字,13位武僧议论起来,认为丢印的可能是李世民。他们对李渊父子的爱民早有耳闻,对王世充统治下战乱频繁的现状也深有体会。于是决定设法搭救李世民,13人扮成挑柴汉子,混在人群里,直奔洛阳。
他们兵分两路,由昙宗等3人负责进狱救李世民,其他在外接应。出了监狱后,13人又兵分两路,一路护送李世民出城,一路去捉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
两路少林僧人护着李世民,押着王仁则来到唐营。将王仁则并那块玉印一并交给了李世民后,便回去了。
历史上,武德四年(公元620年),王世充拥兵东都,建国号为“郑”,王世充称帝后,拥兵嵩洛一带,并占据了原属少林寺的隋朝封地柏谷坞庄园,激起全寺僧众的强烈不满。少林寺武僧志操、昙宗等13人曾率众擒拿了驻守辕州(今登封市)的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献给了秦王,为李世民进军洛阳立了军功,但所谓“救秦王”的故事,不过是民间杜撰罢了。
秦王得到僧兵的帮助后,派人到少林寺慰问嘉勉,表彰他们的功绩,并承诺在攻克东都之后,当使僧人等“各安旧业,永保休佑”,同时赐给少林寺庄田40顷,水碾一具;谕立500僧兵,许其自立营盘,资费归公,开创了僧人公开习武的先例。
少林寺内至今尚存的《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碑文中记载了此事,碑额上还题有“太宗文皇帝御书”,“世民”二字为太宗亲笔签名。少林寺千佛殿西殿内的壁画也记述这一史实。自此,少林寺迅速发展,面积扩为540亩,殿宇5000余间,并有钦命方丈住持,一时闻名天下,少林拳也成为全国驰名的拳派。
明代抗倭“二八火厄”
元、明两代是少林寺发展的鼎盛时期,殿宇楼阁达1000多间,寺僧有2000多人。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少林寺月空法师率领30余名僧徒赴上海附近的淞江一带抗击倭寇,陷入敌人包围。据称少林方丈闻讯后带着一百僧兵,口宣佛号棒杀倭寇上千人。僧兵武艺出众,以一当十。少林功夫威震沙场,明朝成为少林功夫兴旺发达的时期。
这些僧兵当中有几个小和尚,年龄虽小,作战非常英勇,牺牲之后,僧众把他们的骨灰送回寺院,在塔林专门为他们建了一座童行普通塔,这在少林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位于少林寺西500米的塔林是历代少林高僧的坟冢,每当少林高僧圆寂之时,弟子们便会把高僧的遗骨、袈裟、经卷等遗物放入地宫,上面建塔。因其功德和地位不同,塔的形制也不一样。
从唐开始,历经宋、金、元、明、清直至今天,少林寺塔林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建造,现存的230多座砖塔和石塔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塔墓群。塔林中所有的塔门洞一律朝着南面,只有这座童行普通塔与众不同,面朝东方。
到了清代,康熙帝更加重视少林寺,亲手题写了山门的匾额。清中期以后,随着清王朝本身的多灾多难,整个国家经济残破,少林寺也随之衰弱下来。自清康熙五年(1665年)第28代方丈海宽去世,少林寺便进入群僧无首的状态,此后320多年没有方丈。而少林寺真正的衰败是在民国年间的“二八火厄”。
1928年前后,军阀混战,盘踞在河南一带的吴佩孚集团军阀樊钟秀,与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展开激战。樊钟秀把部队驻扎在少林寺内,石友三打败樊部后直接占领了少林寺。
根据记载,当时樊钟秀的残部和少林寺僧众都已经逃离了,石友三便一把大火点燃了法堂。第二天,又将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殿宇统统付之一炬。一时间,少林寺内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僧众们在山野中遥望寺院惨状,又不能前去营救,无不悲痛欲绝。石友三的部队离开少林寺之后,全寺僧众急忙回寺灭火抢救,才算保住了千佛殿、达摩亭、方丈堂等殿宇。除了殿宇,这次大火毁坏掉的少林珍宝不计其数,包括寺内被皇封的“五品树祖”、经卷、《少林寺志》木刻版、魏齐造像碑、达摩面壁影石等等均未幸免。这次大火是自隋唐以来少林寺所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浩劫,据说,后来蒋介石游少林寺时,也发出了“石友三太坏了”的愤懑之声。
千年古寺“CEO”方丈
到上世纪30年代,少林寺已经很残破了,僧人的数量很少。1942年,河南大旱,饿殍遍野,僧人纷纷弃寺而逃,只剩下几名行动不便、无力逃走的老僧,以及被土匪炸瞎了双眼的小沙弥行正。由于战争频繁,民生凋敝,少林寺仅仅能够维持山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少林寺更是残破不堪,“文革”中,100多名红卫兵冲进少林寺,要毁掉佛像、炸毁全部殿堂与碑碣。少林寺住持行正和尚抱住佛像“誓与佛同归于尽”,拼力制止了这场毁寺灭佛的悲剧。此时,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少林寺,自顾尚且不暇,遑论“普渡众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院交给僧徒自己管理。少林寺有20多亩山坡地可以耕种,并在全国寺院中第一个向游客收取门票,古寺渐渐摆脱了凋敝的景象。从1979年起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少林寺进行大规模整修。
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上映,掀开了少林中兴的序幕。电影上映后的一年内,少林寺的游客数量猛增了四倍,不计其数的热血青年直接冲到了少林寺要求削发为僧。影片主演李连杰成了风靡一时的“功夫影帝”。少林武功不仅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一页,也逐步开始影响世界,于是有了“中国功夫惊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
此后“少林热”不断高涨,高峰期内每天游客超过10万人次,不少人慷慨捐资,重建庙宇。1986年12月,行正法师升座为方丈,这是少林320年来的第一位方丈。1987年,22岁的释永信从重病去世的行正方丈手中接任住持,执掌少林,并将自己亲手组建的少林寺武术队改组为武僧团,应邀出访世界各地,在全球掀起“少林功夫热”。
如今的少林不仅存有大量的古代石碑,经卷等文物,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包括禅宗,佛教,武学,医学等无形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蔚为大观。
到1999年,少林寺所有殿堂都被整修一新,然而,少林寺已经被商业旅游包围:一路的门面店、一路的小摊子。一家公司甚至在少林寺对面投资了一家“寺院”,复制五百罗汉,请了假和尚设功德箱。而比比皆是的武术学校、近两万名武校学生更是让少林寺苦不堪言。“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商业的侵袭并不仅仅存在于少林的周边,更是直指少林的核心。1999年释永信正式就任少林方丈。建立网站,出国访问,他做的好多事,在中国佛教界都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在永信法师住持期间,清晨执帚扫院的不再是僧人而是花钱雇来的保洁员”,有媒体在报道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朝阳雾气中,少林武僧挥帚起舞的经典画面已成回忆。
“你知道吗,我去过40多个国家,而且接触的都是上流社会的人”。释永信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炫耀。常人心目中神秘脱俗、绝世独立、修行高深的少林高僧,如今周旋于各国的“上流社会”,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纪录片中的“CEO”。当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充斥了这块佛家清净之地,少林的精神还能存活多少,少林的历史还能消费多久?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