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观点 > 正文
唐代佛教的兴盛孕育了茶文化
2009年06月30日 09:38佛学研究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观点] [佛教] [唐代] [茶文化]

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嗜茶,自称是“别茶人”。他写的茶事诗,多是在遭贬江州司马之后。太和三年(829年),白氏58岁借病辞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身份到了洛阳,与嵩山寺和尚结交,过着“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的半隐居生活,更与茶“穷通行止长相伴。”

诗人李嘉佑与皇甫曾在荐福寺终日饮茶念经,诗云:“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罄长。啜茗翻真偈,燃灯继夕阳。”皎然《饮茶赋》云:“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用传花的办法品茗助兴,即花到何人处,何人饮茶赋诗,是最“风流”的一种文雅游戏。武元衡在资圣寺与责法师茶会上歌咏道:“禅庭一雨后,莲界(佛国)万花中……不知方便(佛教语,指领悟佛之真义)理,何路出樊笼。”诗的内容涉及到禅理。在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我国“茶道”一词是僧皎然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写道: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

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调和了儒家德治思想和道家的羽化追求,与茶性揉在一起,达到陶治情操、修身养性的目的,使茶道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以独特的茶文化形式流传了下来,对宋代的茶道发扬光大有着深刻的影响。

唐代佛教的兴盛,孕育并形成了茶文化。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紧密结合是唐代茶文化的重要特征。

相关链接:

佛教:东方文化与文明的重要支柱

佛教文化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

佛学:中国文化血液中最哲学的分子

选择与重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动力

« 前一页12后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吕维新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