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味共茶清朴初先生茶诗谫议
2009年04月27日 09:24《吃茶去》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赵朴初] [诗词] [禅茶]

陶都江苏宜兴,旧称阳羡。其丁蜀镇盛产陶土,俗称“五色泥”。制器为手工成型,面不施釉,砑光器表,工艺独特。烧制后多呈紫红色或红褐色,故称“紫砂”。其器多造型古雅,适宜珍玩。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制陶名家众多,明有时大彬等,清陈鸿寿设计之“曼生壶”(曼生十八式)常具书卷之气。《阳羡茗壶系》云:“故茶至明代,……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因紫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经清至今更“世日趋华”,“能使土与黄金争价”。《闲情偶寄》言:“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紫砂确为品茶良器。朴初先生曾至宜兴,参观陶瓷厂,诗曰:“玉壶那及紫砂壶?百艺让陶都。”

朴初先生对各种茶类颇为通晓,“茶有诸宗派,种制各有异”。对历史名茶碧螺春、铁观音、普洱茶等,以及外域茶、日本玉露茶等都有评述。朴老也述及了家乡安徽省太湖县的天华谷尖茶,北宋时太湖就产茶,取名“南洋谷尖”,今更名“天华谷尖”,取意于“天为山之高,华为物之精”“深情细味故乡茶,……清芬独赏我天华。”千里莼羹,朴老热爱家乡茶,也热望振兴家乡茶。朴老尚有《黄山茶》一诗:“……今饮黄山茶,老大忽思家。吾母撮新叶,轻手藏荷花。翌晨开线裹,妙香无复加。八十余年过,追攀感无涯。……” 荷花茶是一种极富诗意的花香窨茶。元倪瓒、清徐珂都有记述,“以日未出之半含白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明晨摘花,倾出茶叶…。”(徐珂《莲花茶》)这首诗美赞了荷花茶。“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诗经》)也表达了朴老眷母深情。

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上,茶与佛禅真有不解之缘,俚谚即言“山僧活计茶三亩”。昔有西汉僧人吴理真,“种茶蒙顶”一说。(见明《杨慎记·蒙茶辨》)然佛教徒最早饮茶确切记载,为《茶经》引述《晋书·艺术传》所说:“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余荼(茶)苏而已。”这说明在佛教传入不久,始兴之时,僧人饮茶之风日炽。《封氏闻见记》即说:“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隋唐以后饮茶参禅,品茗悟道更成风气。佛史上与茶有关的公案不胜枚举,仅以唐宋为例,《五灯会元》就记载很多。在唐代,如南泉“茶盏掷地”;归宗“茶铫打翻”;婆子“拈盏倾茶”;松山“灼然橐子(茶袋)”;清田“举起(茶)盏子”,以及赵州和尚的“吃茶去”。赵州之锋,享誉丛林,风行禅界。后效者虔州处微、长庆慧稜、闽山令含、报恩行崇,即皆以赵州“吃茶去”举扬宗风。此一时期诗僧咏茶者良多,如皎然、齐己、灵一、灵澈、贯休、道标等。一些文人居士如白居易等,也有禅茶之诗存世。由于禅宗大兴,饮茶更成佛教风尚,遂演“和尚家风”。《五灯会元》记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资福如宝)曰:‘饭后三椀茶。’”及至宋代“和尚家风”公案更多,如五云志逢“烹茶两瓯”,石门筠“好生点茶”,栖隐有评“请一瓯茶”,圆通道旻“可更吃茶”等。“赵州茶”继仿者亦众,如大阳警玄,雪峰思慧等。宋时更腾骧出“茶禅一味”,圆悟克勤手书四字,相赠虎丘绍隆,后此真迹流传东瀛,今存奈良大德古寺。“茶禅一味”,以茶悟心,彻见自性。又元代德辉所辑《敕修百丈清规》,主要依宋代清规编订,由此可知彼时茶与佛禅盛况,可说宋时禅林生活,日日是茶日,事事是茶事。文人居士中耽佛嗜茶者如苏轼,黄庭坚亦有禅茶诗文传世。

历史上,茶与佛禅也逐步深化为三个层面。首先,佛教诸派皆重坐禅。跏趺既久,身疲心昏。初见鱼不阖睛,尽夜常醒。诵经敲击木鱼,以警昏沉懈怠。后验茶可驱除昏寐,更助禅修。前面提到的《封氏闻见记》中就已引述,此可谓茶功。于此,朴初先生也说“只道茶能醒心目”,指明“清茗助清思”。 

其次,《百丈清规》自马祖百丈师徒创建丛林清规法度,至宋时已臻成熟。其中包括系统禅茶礼仪,即在禅事活动中有相应的行茶仪规定式。朴初先生曾多处提到“敬茶”,并在一首汉俳中说“愿持甘露奉千觞”。(甘露是茶的别称)此可谓茶礼。附带说明一下,宋时杭州径山禅寺的茶礼茶宴以及相配茶具,经来华日僧圆尔辨圆、南浦绍明携回日本,影响并促生日本茶道。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齐儆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