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3月28日,举世瞩目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再启慈悲与智慧的文化盛宴,迎来了第十届“宗教和合与文明互鉴”分论坛的精彩篇章。来自六个国家和地区的12位高僧大德与文化学者,以圆桌会的形式围坐一堂,围绕主题“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佛教典籍数字化工程的探讨与展望”展开研讨,凝聚共识,赋能当下。台湾法鼓文理学院、台北艺术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佛教电子佛典基金会董事长惠敏法师出席论坛,并发表《从EBTI到AI-BCI:佛教文化数字化之源流与展望》的主题演讲。凤凰网佛教文化编发惠敏法师演讲全文如下:
台湾法鼓文理学院名誉教授、台北艺术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佛教电子佛典基金会董事长惠敏法师发表主题演讲
佛教典籍数字化的起源——EBTI(1992–2008)
1992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与僧团机构代表,共同成立了“国际电子佛典倡议会EBTI(Electronic Buddhist Text Initiative)”。
它是一个开放、持续扩展的国际合作平台,致力于面对电子时代对人文学的挑战与机会。
在1992至2008年间,EBTI举行了六次会议,涵盖九大项目,包含文献保存、影像识别、词典建构、藏经输入、佛教电子文化地图等。
它所搭建的是一个“资料共享、技术协作”的初始生态,为后来的数字佛典与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佛教数字资源的现状:从数字化典藏(DA)到数字人文(DH)
到了今日,全球已有超过134种佛教数字资源与工具,并建置了12个以上的数字人文研究平台。
这些资源涵盖范围极广,举例如下:
·佛教典藏:如CBETA(电子佛典集成),SAT大藏经资料库,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BDRC Buddhist Digital Archives, 敦煌遗书数据库等等
·语言资源:包括巴利文、梵文、西藏文的佛教词典等等
·数字人文平台:如DocuSky, DharmaMITRA, RAG for Buddhist Studies等等
·多语对读与图像典藏:包括《瑜伽师地论》数据库、Buddha Nexus, 中华古籍资源库、佛教文化地图等等。
这一阶段的发展展现出:佛教数字化不再是单一资料输入,而是进入了“资料整合、语义互通、文化研究”的新层次,也正是全球数字人文学术的共同趋势。
未来展望:AI-BCI(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的佛教文化倡议)
展望2025年以后,我们提出“AI-BCI”的构想,尝试将佛教文化与当代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技术结合,进行更深层的转化。可分为六大方向:
1、智能经典诠释:运用NLP、知识图谱进行多语动态注释;语音与语义对应,提升诵经与学习体验。
2、脑机禅修介面:藉由EEG脑波感测与AI指导,即时调整呼吸与观想,强化情绪觉察与正念训练。
3、文化再现与生成:重建虚拟佛寺、佛像与仪式,并训练生成式AI创作诗偈、画像与佛教故事。
4、人机共修生态:开发AI法师,能讲经、问答与陪伴修行;同时结合社交机器人,提供孤独修行者心灵支援。
5、数字伦理与佛教哲学:建构融合佛教戒律与科技规范的实践准则,探讨“检视AI所需的‘场景判断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是否可藉由类比‘中道’、‘方便法’来实作”等核心问题。
6.推动策略与开源平台:成立AI-BCI佛教科技研究中心,促进跨域合作,开放资料,鼓励大众共创与参与。
结语
从EBTI的草创时期,到当前庞大的佛教数字典藏体系,再到未来AI-BCI的前瞻构想,佛教数字化的历程不仅是技术发展的见证,更是人文信仰与科技共生的实验场。
佛法的弘传从经卷走向云端,从身语意的修行延展至神经网络与资料模型。这不仅是佛教的未来,也可能是“心性与科技融合”的一种崭新文明样貌。
图/文 博鳌亚洲论坛第十届宗教分论坛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