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定海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乃观音菩萨道场,开山祖师是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慧蕚。普陀山之名,来源于《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观音菩萨住处“补怛洛迦山”。
寻父之旅
隐元禅师的父亲名为林德龙,母亲为龚氏,兄弟三人中,隐元禅师排行第三,名曰子房。隐元禅师六岁时,其父北行远渡长江,客居江苏淮安,但一直未归。隐元禅师母子便陷入对亲人的等待之中。十六岁那年,隐元禅师与好友坐在山上仰望天河,惊奇于满天星斗,日月流转,天地万象,到底由谁做主?这其中必有神秘之力,这个力到底是何物?不探其奥,究竟难过,由此催生了信仰的萌芽。从此,隐元禅师便超然置身世外,不为风尘所染。
二十岁那年,母亲和兄长劝说隐元禅师成家,隐元禅师不肯,毅然答道:男儿苟且生于世,最当以亲恩为重。而今父亲远游未归,不知身居何处,儿心无一日得安,安能谈婚论嫁,惟愿见父一面,而后再娶亦不为迟。
如此盼父归来,一等就是十余载,远行之人终未还。隐元禅师一心想着外出寻父。21岁那年春,独自一人踏上寻父之旅。没有目的地,隐元禅师径直向西,先是来到江西南昌,之后向北穿过浙江,走到南京。此时,隐元禅师的舅舅龚泉宇居金陵,劝说隐元禅师,寻父之路没有目的,反而让家中母亲担心,此亦为不孝,不如早日回家,让母亲心安。
然而,隐元禅师仍不为所动,再一次踏上旅途,向东穿过浙江,来到宁波府舟山列岛,拜访一位叔父。不料这位叔父也和他舅舅一样,劝说隐元禅师早日回家,然而隐元始终不肯,坚持“若不见父,宁死不归”。
普陀之缘
离开故土已有两年,依然没有父亲音信,此时隐元禅师猛然醒悟,要找到不知所踪的父亲,已是人力无法企及,非神佛之力不可,于是即刻动身前往南海普陀山祈愿。
普陀山是位于舟山群岛东部的一个孤岛,是观世音菩萨最古老的灵刹,是普门示现的大道场。普陀山观音道场起缘于五代梁朝的贞明二年(916),日本临济宗僧人慧锷大师入唐求法,从五台山求得一尊观音圣像,准备请回日本。于宁波乘船过定海县,行至此岛附近时,船突然停下,几经努力仍不能前进。船主惊愕地说,一定是龙神想要这艘船上的东西,请大家快把贵重的物品快扔下船。
众人纷纷将船上的东西或搬上岸或扔进海里,可是船却依然不动。这是怎么一回事?正当大家迷惑不解时,慧锷法师想到了自己从五台山请来的那尊观世音菩萨圣像,于是将圣像请到岛上,结果船轻而易举地移动了。慧锷法师惊叹道:观世音菩萨一定与此地有缘,要以此地为道场。后来,岛上住民张氏随喜于这一不可思议的奇缘,慷慨献出自家宅邸改作寺院。
二十三岁那年,隐元禅师搭上去往普陀山的船,一心想为找到父亲,尽快到普陀进香朝拜。船一靠岸,隐元迫不及待地下船,眼见庄严的大刹,隐元禅师俗心杂念一时顿消,心胸豁然,突发一种勇猛大悲的菩提心,发愿投身潮音洞,成为负责煮茶等杂事的杂工。
隐元禅师在观音菩萨道场大发菩提心,内心充满勇气和欢喜,终日不知疲惫。然而一想起久寻未果的父亲,便泪湿衣衫。千里之外的母亲,也一定为自己担忧。隐元禅师外出已有四年,归心似箭,不久便乘船回到福清。隐元禅师看到母亲安然无恙,再次乞求母亲,要到普陀山出家。母亲反对说,不能到那么远的地方出家,我已经老了,若再次离别,我更加担忧,莫不如等我死后再出家不迟。
就这样,隐元禅师在家伺母过了一年。第二年春,二十六岁的隐元禅师再次向母亲表白离乡出家之愿,得到母亲默许后,背上行囊,直奔普陀山。可是,走到宁德霞浦县,遇到盗贼,行囊被洗一空,隐元禅师只好返乡。
出家黄檗
有一天,隐元禅师登石竹山九仙观祈梦。看到山崖下有三位和尚席地而坐,把西瓜切成四等份,看到隐元禅师前来,热情打招呼,还分给隐元禅师一快,隐元禅师不客气地接过西瓜就吃掉了。西瓜刚吃完,梦就醒来。隐元禅师心想,这不正是我出家的因缘骂,脸上便露出微笑。
据《隐元禅师年谱》记载,万历四十七年,隐元禅师二十八岁那年,他母亲去世。请了黄檗寺的禅僧前来礼忏修荐,在上迳印林寺,见到了鉴源兴寿禅师。鉴源禅师知道隐元禅师有想去南海普陀山出家的意愿,就比较委婉地告诉他说:“其实,一个人要是想真心学道修行,干嘛还要选择地方,拘泥于远近。因缘在处,就是道场。”隐元禅师说,感觉黄檗山离家太近,靠近俗世,世间的纷扰会不会不利于修行。鉴源禅师说:“人俗心不俗可尔。”
隐元禅师听了鉴源禅师的劝说,终于恍然大悟,遂师从鉴源禅师落发,了却了多年的夙愿。此年就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春二月,隐元禅师二十九岁。
胜缘一生
顺治十三年(1656),隐元禅师在大阪普门寺,计划着第二年春天从长崎往普陀山。《新纂校订隐元全集》收有一封“复陈允宁文学”的信札:“但看来春从补陀还旧隐、重接芝宇、倾倒素怀、是老僧志愿也。”
隐元禅师晚年,写有一首《忆浙江普陀》:余昔巡礼普陀,至潮音洞大士前发心,正信三宝,愿持长素之始,迄今五十余载矣。近闻有变,岂无感于中乎。因说此偈。大慈救苦等冤亲,悲愿寻声自诲人。定业如山难措力,慧心若镜易回春。空花佛事现朝暮,水月道场幻假真。古往今来无间断,东兴西没度迷津。在诗里,隐元回忆五十年前在普陀山的修行,对其遭受的变故感到伤心。
据《黄檗普照国师年谱》记载:“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师二十三岁。是春,附进香舟,至南海普陀山朝礼观音,意谓菩萨神力,必能阴助寻父之愿。及到山,忽见佛境殊胜,大非人世,一时凡念冰释。遂发心投潮音洞主,为道人,领茶头执事,日供万众,不以为劳。洞主叹曰:此佛子,真菩萨之使也。其信心不懈怠如此。按师晚录云:予昔因朝礼普陀大士,遂发心出家,今五十余年矣。近闻遭红夷之厄,不能无感于衷焉。”
《黄檗普照国师年谱》载:“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师二十四岁。寓普陀,窃念此处乃菩萨荫人福报之所,苟非精修实学者,曷足为吾师。乃往茶山,寻祇园老宿,过饥饱岭。忽值老僧庞眉鹤发,怀中取粿与师。师尝一饱,抬头礼谢,老僧隐矣。疑为神僧。是春三月,附香船归闽省母。母喜从天降。即劝母事佛持斋,日常念佛为课。”
隐元禅师的日本法孙月潭道澄,为讴歌隐元禅师一生功德,写成《黄檗祖德颂》组诗,其中的“普陀发心”写道:“海上普陀始一登,丹崖琼嶂瑞光腾。潮音洞里瞻慈相,饥饿岭头逢异僧。殊胜境彰如琢玉,尘劳念尽似销冰。煮茶日供百千众,绿乳开花碗面凝。”隐元禅师在圆寂前两个月,1673年2月3日,接到后水尾法皇赠送的锦织观音像,不胜欣喜,感慨观音胜缘。《黄檗普照国师年谱》记载:“宽文十三年癸丑,师八十二岁。正旦,书偈嘱独本源。斋后,杖笠巡寮云:老僧托钵行脚去。侍者柏岩云:与和尚一文钱。师呵呵大笑。二月三日,上皇降旨问法。师奏答称旨。赐锦织大悲像,副以御香。师谓众曰:老僧最初在普陀发心,今日普陀圣像至。始末与大士一段因缘,可谓奇矣。”
内容来源:2025年3月27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