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播东瀛 | 黄檗文化“花开两邦”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远播东瀛 | 黄檗文化“花开两邦”

5月25日,黄檗之光座谈会暨《黄檗文库》首批图书发布会在福州举行。本次发布的《黄檗文库》首批图书包括《黄檗文化之光——历久弥新的文化自信》《黄檗文华润两邦》《黄檗朋友圈》《文震孟书叶向高墓志铭》。编撰团队结合古籍文献、最新田野调查成果,有针对性地从人物、文献、碑刻、古迹、典故等角度精心梳理黄檗文化的源流脉络,系统挖掘黄檗文化的底蕴和特色。

5月25日,黄檗之光座谈会暨《黄檗文库》首批图书发布会在福州举行。图为《黄檗文库》首批图书启幕仪式。(陈星熠 摄)

5月25日,黄檗之光座谈会暨《黄檗文库》首批图书发布会在福州举行。图为《黄檗文库》首批图书启幕仪式。(陈星熠 摄)

“四百年来沧海换,宗风不改隐元师。开山过海非常业,立德传灯无尽年。”1654年(清朝顺治十一年),63岁的隐元禅师在先后经过了日本方面的三次恳请后,踏上东渡日本的弘法之路,在日本开创黄檗宗,谱写出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交流互鉴的一段佳话。黄檗文化有着怎样的源流脉络和底蕴特色?黄檗文化海外传播对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有何启示意义和时代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黄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日,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院长、《黄檗文库》编委会主任、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方丈定明法师,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杨锦嵩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海峡通讯》:请您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黄檗文化形成的源流脉络及其对日本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

定明:今年是隐元禅师和黄檗僧团东渡370周年。明末清初的1654年夏天,隐元禅师应邀东渡日本,当时日本处于江户幕府执政初期,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隐元禅师东渡,为日本传去“已灭三百载之临济宗灯”,极大推动日本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复兴。虽然隐元禅师以佛教禅师身份应邀东渡,但他传去的不只是佛教,还将中华文化、科学技术等一并带到了日本,其影响是全面、巨大而长久的。他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典范,也是中华文化向国际传播的一座丰碑。

当时,隐元禅师获得以幕府为中心的“武家”和以天皇为中心的“公家”的双重支持,在京都创建新黄檗山万福寺为根本道场,建立传法制度。此后130年,黄檗僧团共有80多人应邀东渡。其间日本创建或改宗黄檗的寺院,官方记载为1000余座,民间记载多达3500多座,黄檗东渡人数之众、道场创建之多、时间跨度之长、传播内容之多元,堪称亚洲文明史上的奇迹。以黄檗禅僧为纽带、以黄檗道场为载体所传播的文化统称为黄檗文化。黄檗文化涵盖佛学经义、建筑营造、医学医药、书法绘画、茶道饮食、围海造田、农业种植、出版印刷、篆刻雕塑等15个领域,对日本经济、社会、文化形成全面持久的影响。日本著名学者柳田圣山曾评价:“近世日本的社会发展,不论从哪一方面看,如果离开黄檗文化的影响,都无从解释。”

《海峡通讯》:您在黄檗之光座谈会暨《黄檗文库》首批图书发布会上提到,闽学代表如北宋大学士蔡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南宋文坛领袖刘克庄、大明首辅叶向高、清代大学士李光地等均与黄檗文化有过双向互动和相互影响,进而孕育出闽学的禅意内省特点和黄檗禅文化的多元空灵特性。请举例说明闽学与黄檗文化的互动过程。

定明:黄檗文化以黄檗禅学为思想内核,以千年闽学为土壤,以海丝文化为纽带,形成佛学经义、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黄檗禅文化多元形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黄檗朋友圈》一书中可见,从唐宋到明清,近百位士大夫所代表的千载闽学与黄檗禅学的双向互动,孕育出闽学的禅意内省特点和黄檗禅文化的多元空灵特性。

黄檗禅学与闽学的双向互动和交互影响可追溯至北宋时期,许多士大夫常向临济宗禅参究禅学,周敦颐吸收禅学思想,创作《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成为宋代理学的开端。闽学核心部分即朱熹所开创的理学。朱熹早年常在禅寺学禅,学习临济宗大慧宗杲禅师、道谦禅师的看话禅。朱熹和黄檗道场、黄檗禅师有着深厚因缘。黄檗肯庵圆悟禅师的《枯崖漫录》记载,肯庵禅师居武夷山期间“尝授儒学于晦庵朱文公。与帅辛公弃疾为同门友,因以黄檗延之,入寺”。肯庵禅师圆寂后,朱熹专门来到黄檗山,写下悼念诗《香茶供养黄檗长老悟公故人之塔并以小诗见意二首》。朱熹曾为自己的书斋取号“牧斋”,取意禅宗“十二牧牛图”,体现其训牧心牛、内省觉悟的过程。他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以及主敬、涵养、省察、贯通动静,可见其理学思想深受禅学影响。

北宋大学士蔡襄曾多次来黄檗山参禅,还夜宿黄檗,作《宿黄檗听彬长老谭禅》一诗,留下“一圆灵寂本清真”的通透感悟。而南宋刘克庄在黄檗山参禅后,顿悟人间世,渴望得禅心,留下“早知人世淡,来住退居寮”的诗句。明代叶向高自号“黄檗山人”,留下了“人间陵谷寻常事”“见说峰头更有峰”等许多关于黄檗的诗句。

闽学代表人物和黄檗禅师的双向互动是长期的,历经宋、明、清等多个朝代。黄檗禅师不仅和闽学代表人物有深入互动,和其他闽学名流文士也有广泛互动,其影响是具体而深远的。所以说闽学的禅意内省和黄檗禅文化的多元空灵是广泛融合和深度契合的。

《海峡通讯》:黄檗文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但可能如您所说,“百姓日用而不知”。请您列举黄檗历代禅师的经典偈语、诗文等,让更多人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

定明:“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唐代黄檗希运禅师的千古励志梅花诗。宋代黄檗照堂了一禅师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更是四时歌中的经典。

千百年来,黄檗历代禅师的诗词、偈语等被广为传颂。著名诗偈如黄檗希运禅师与唐宣宗的观瀑联句——希运禅师的“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黄檗文化中还有许多词语典故,如“当头棒喝”“老婆心切”“黄檗度母”等。“当头棒喝”是讲唐代黄檗希运禅师用棒打的方式接引参学者,弟子义玄禅师就是在黄檗希运禅师的三次棒打之下而开悟的。义玄禅师开宗临济后,不仅传承了希运禅师的棒打方式,还创造出“四喝”的教学方式,由此形成“棒喝交驰”的劲烈禅风。“老婆心切”则是指希运禅师煞费苦心指导义玄禅师开悟的典故,佛教学者赵朴初曾专门撰联“万劫婆心,原来佛法无多子;福田智种,重见圆珠七尺身”,纪念希运禅师的“老婆心切”。1992年,在隐元禅师诞辰400周年时,赵朴初再次撰写“万劫婆心常忆念,东西两岸共婵娟”,寄托中日两国永久和平友好的美好愿望。“黄檗度母”讲述了希运禅师在大义渡度化母亲的故事。历代禅师都曾以“大义渡”为题创作相关诗偈,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隐元禅师的《颂黄檗运和尚隔江度母因缘》。1657年,黄檗即非禅师应隐元禅师之命东渡,见到长崎奉行存有希运度母画图,并为其撰写题赞、序文。后来日本将黄檗大义度母的典故写入国民德育教育的教材中,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又一历史见证。

《海峡通讯》:黄檗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弘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有何启示意义和时代价值?

定明:广义的黄檗文化,以唐代希运禅师在江西开创第二座黄檗山开始,至其弟子义玄禅师开创临济宗,弘扬黄檗宗风,遂成“天下临济出黄檗”,黄檗成为宋明以来中国禅宗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宗派,福建黄檗、江西黄檗、河北临济寺以及江南地区的临济宗寺院,都属于黄檗文化的范畴。若从国际传播的视角来看,黄檗禅学早在晚唐五代时期就已经远播日本。若从宗派佛教的视角来看,其实宋代时期,临济宗就在日本开花结果,逐渐发展出多个分支派系,对日本社会影响近千年。

狭义的黄檗文化以福建黄檗为传承基点,法脉传承1000多年,辐射八闽、吴越等区域,从福建传到日本京都也有370年的历史。隐元禅师及黄檗僧团持续130年应邀东渡,谱写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华章,对于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国际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隐元禅师前后7次被日本天皇敕封、加谥为“国师”“大师”,表明隐元禅师和黄檗文化在当前仍然是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正如2023年11月24日省委书记周祖翼在福州会见日本长崎县知事大石贤吾、议长德永达也一行时所说:“充分挖掘黄檗文化等资源,进一步深化经贸产业、人文旅游等交流合作,全面深化友城关系,推动两地文明互鉴,培育世代友好的新生力量,更好增进人民福祉。”

《海峡通讯》:福清是黄檗文化的发祥地和佛教临济宗的祖源地。在您看来,黄檗文化应该如何实现更好更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杨锦嵩:对接“海上福州”战略,加强黄檗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宣传展示,扶持以黄檗文化为题材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动黄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挖掘黄檗文化的底蕴内涵,持续办好中日黄檗文化交流展示、福清煎茶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打造“三福文化·黄檗记忆”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深入实施历史文化名人工程,充分挖掘隐元禅师等与黄檗文化关联的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大力宣传弘扬历代名人的先进事迹和精神理念,不断提升福清黄檗精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传承创新能力,开辟弘扬黄檗文化的品牌栏目(节目),推出一批以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篆刻、音乐、语言、文学、饮食、武术、医药等为题材的黄檗文化章节内容,不断拓宽传播的覆盖面。精心谋划黄檗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将黄檗文化特色、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旅游,让人们在领略黄檗山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重塑“诗和远方”。

来源:《海峡通讯》2024年第12期 | 6月下

作者:《海峡通讯》杂志社刘玉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