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默照禅法的法门传承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默照禅法的法门传承

本文出自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月映万川——中华汉传佛教四大禅法修学入门》。书中梳理了中华禅四大禅法,即默照禅法、看话禅法、念佛禅法、止观禅法的创立、传承、法理依据和修证方法,是佛教院校学生、社会禅学爱好者、广大佛教信众等修学中华禅四大禅法的入门读物。以下为原文部分摘录:

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默照禅法的法门传承

正觉禅师住持天童寺期间,四方学者争相奔凑,逾千二百,其住天童三十年,新建寺屋几千间,天童寺遂为一代习禅中心。其法子得法之后大多“分化幽远,晦迹林泉”,曹洞宗因此宗风大振。比丘本性有幸,嗣法圆瑛大师高足明旸禅师,亦得其泽。

曹洞宗在北宋末至南宋、金、元,其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一支法脉,由长芦清了传天童宗珏,再传足庵智鉴,再传天童如净,再传日僧道元一系,几经周折,远播日本,至今犹盛;另一支法脉,净因自觉至万松行秀一系由南宋移往北方,盛行于金元,倾倒朝野,生机勃勃,又现中兴之景。

长芦清了(1089—1152),法号真歇,左绵安昌(在今四川)人,俗姓雍。嗣法于丹霞子淳,然游历广泛,登峨眉,朝五台,入京师,访禅讲名席,积磨炼之功,南游诣长芦,先为祖照禅师充作侍者,后一语投契,继其法席,有语录二卷行世。清了著有《华严无尽灯记》,融华严入禅。

天童宗珏(1090—1160),一名大休,舒州人,俗姓郑。师事长芦清了禅师,嗣其法。住明州天童寺,学众恒逾300,较之前辈,曹洞规模至此又见大增。

雪窦智鉴(1162—1191),滁州人,俗姓吴。曾谒长芦清了禅师,时宗珏以首座示以方便,遂隐居苦参,久之得悟,乃嗣宗珏法绪。住明州雪窦(在今宁波),以本色接人,四方远来学法,门风大振。

天童如净(1162—1128),明州苇江人,俗姓俞。初参雪窦智鉴,鉴问:“汝名什么?”净曰:“如净。”鉴曰:“不曾污染,净个什么?”净莫措。一日白鉴曰:“愿乞某充净头。”鉴曰:“不曾染污,净个什么?若道行,许汝净头。”净又莫措。阅数月,鉴召净室内曰:“前来一拶,道得也未?”净拟议,鉴大叱:“出!”如此激发数番。一日,忽上方丈,白鉴言:“某甲道得。”鉴曰:“纵脱臼窠,即落便宜,如何道得?”净拟进语,鉴便打,于是豁然有省,连声叫曰:“某甲道得,某甲道得。”鉴微笑,即请充净头,从受鉴会嘱大法,为曹洞法嗣。因其身长而豪爽,时人称为净长,后世号为“长翁”。相继住建康府清凉寺、台州净土禅寺、临安府南山净慈寺和明州天童寺等东南名刹。

如净禅师住天童四年,学者辐凑、门庭清严,海内以为法式。临终遗偈曰:“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跛跳,活陷黄泉。咦,从来生死不相干!”嗣其法者有鹿门觉、石林秀等人。日本京都僧人永平道元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谒见如净。两年后,如净竟许为法嗣,传芙蓉楷祖法衣、《嗣法书》和《宝镜三昧》《五位显诀》等,与道元携返日本。

天童如净的弟子日僧道元禅师,其示云:“参禅者身心脱落也,不用烧香、礼佛、念佛、修忏、看经,只管打坐而已。”则将“默照禅”推展为极致。

道元和尚(1200—1253),日本京都人。本名希玄,俗姓源。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内大臣久我通亲之子,母是摄政藤原之女,名门出身。道元三岁时,正是平氏灭后十五年,镰仓幕府设立第八年,西京的政界不安,其父顿死于急变的时势下。八岁时其母又死去了,后由其叔父收养为嗣子。九岁时已经读过毛诗、左传,能解俱舍论,称为文字童子。道元受到家门内外吹来无常之风,难免印下深刻的感伤,遂于十三岁投睿山随从其外舅,十四岁出家。

受戒后的道元常想到:无论是显教无论是密教,都教人“本来本法性,天然自性身”“本来是佛”,如果是本来是佛,何故三世诸佛,要发心出家而求菩提?何必修行求道?尤其自己每日作务勤行有何意义?他看见全山的人,精进于行事、于思想,开始抱起疑惑,当时又没有人为其解决问题。他说:“无正师无善友故,迷而起邪念。”独自苦于疑惑。他曾到三井寺问于公胤僧正,公胤劝其参建仁寺荣西,遂在十五岁时往访建仁寺。七十四岁的荣西感于青年的求道心,特别亲切为其指导,可惜荣西于第二年在寿福寺圆寂了。荣西的弟子明全接任建仁寺,明全精通于天台华严教学,道元在其指导下,一面坐禅一面看藏经,经过九年,明全欲入宋(中国)求法,而道元亦仰慕唐土先进的高风,遂于二十四岁时随从明全入中国宋朝。

贞应二年(1223),道元禅师入宋,直上四明天童山,参无际了派,挂锡二年,又往参径山浙翁如来、翠岩盘山思卓等人,并历访天台雁平、平田万年、庆元护圣等诸刹,机缘未契。乃复回天童山,参长翁如净,终得身心脫落,如净遂授与佛祖正传之大戒,付以道楷祖师传持的袈裟、《宝镜三昧》《五位显诀》。道元回国后,开立日本的曹洞宗,迄今不衰。对于行持,偏重打坐,认为打坐可离五欲、除五盖,不必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道元著作甚丰,有《正法眼藏》《永平清规》《普劝坐禅仪》等。

曹洞宗中兴的另一个法脉,是由净因自觉五传至万松行秀一系所完成,跨越南宋、金和元三代。

净因自觉(?—1117),青州人,俗姓王。少业儒,受知于司马光。宋绍圣(1094—1098)年间,从芙蓉道楷落发,数年从学,得楷印可。崇宁(1102—1106)间,奉诏住京师净因寺。政和元年迁鹿门寺(在今湖北襄阳)。政和七年(1117)二月示众而化。

青州一辨,为净因自觉法嗣。宋宣和(1119—1125)年间,曾聚十方僧众,拈提宗纲,设百问示众,由慈云觉遂一作答。其后,由元代林泉从伦逐一附颂,集成《青州百问》一书,宣示曹洞宗风,流行后世。

青州中以大明僧宝、王山僧体二代,传世雪岩如满禅师。雪岩如满(1136—1206),一作慧满。山西汾阳人,俗姓崔。在太原王山谒僧体禅师而得法,并承师丈席。晚迁大明寺(在今河北磁县),学人四集,盛极一时,有语录传世。

万松行秀(1166—1246),俗姓蔡,十五岁出家于邢州(今河北邢台)净土寺,辗转至磁州大明寺参雪岩满禅师,总二十七日便领旨,在满门下二年,尽得其底蕴,雪岩满禅师遂付以衣偈,令其嗣法,返回邢州净土寺后,在寺旁构“万松轩”以自适,因有万松之号。

次迁中都(今北京)万寿寺,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行秀应诏赴内廷升座说法,帝躬迎礼,闻法感悟,赐锦绮大衣,建普度会。后奉诏移住大都仰山栖隐寺,再迁报因寺,晚年退居报恩寺从容庵。

万松行秀天资英才,于百家之学无不淹通,曾三阅藏经。著述甚丰,有《祖灯录》《释氏新闻》《鸣道集》《辨宗说》《心经凤鸣》《禅悦法喜集》和《请益录》,并语录等若干卷,而以《从容录》最为著名。及门弟子众多,得法者一百二十人,影响最大者有林泉从伦、华严至温、雪庭福裕等,以居士身份从学护法的还有耶律楚材等金元两朝官绅。

《从容录》是万松行秀在弟子耶律楚材的敦请之下,将历年讲解公案和颂古的旧稿整理所著之书,集中体现了他所弘扬的曹洞禅风。耶律楚材为此书作序,该书全称《万松老人评唱天童和尚颂古从容庵录》,诠释宏智正觉禅师的《颂古百则》。其每则集公案与颂古为一。依《碧岩录》体例,每则之下例分示众、列举公案、列举颂古、夹注和评唱五种内容。行秀自述其撰此书目的有三:“一则旌天童学海波澜,附会巧便;二则省学人检测讨之功;三则露万松述而不作,非臆断也。”【1】行秀博学广闻,引领学人窥见宏智正觉禅师心要,游刃有余,其兼通内外典功夫亦在“述而不作”之中毕现。

通过万松老人励精图治,加之后来者努力进取,特别到明后期,在体制上有所创新,曹洞出现了第三个兴盛时期,但由于人才之匮乏,这期间之复兴已不复当年景象。万松行秀传林泉从伦、千松明得、华严至温、雪庭福裕,雪庭福裕承法下传八世有宗镜宗书,宗书法嗣有廪山常忠、少室常润。

廪山常忠法嗣慧经在建昌府新城(今江西黎川县)寿昌寺接化而创寿昌系。寿昌系鼻祖慧经门下有大舣元来、永觉元贤二位大师。

元来(1575—1630),又名大舣,字无异,庐州舒城(今安徽舒城县)人,十六岁出家,往谒慧经,受曹洞法门。在吴、越、江、闽间,大阐宗风,学士大夫礼足求戒者前后不下数万人,元来传瀛山智訚、福州长庆宗宝独禅师,再传庐山归宗天然函昰禅师,是为曹洞宗博山系。

元贤(1578—1657),字永觉,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四十岁时往寿昌寺落发。与慧经问答,身心豁然。嗣法后,应请主持福州鼓山涌泉寺,元贤住福州鼓山三十年,“道望孤高,曹洞纲宗,于焉大振,座下常数百人,皆勉以真参实悟,问道受戒者逾万人”。【2】后传法嗣道霈。

道霈(1615—1702),字为霖,建宁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十四岁出家。后到鼓山谒元贤,专事参究。元贤八十岁时传法给他,继承法席,前后二十余年。鼓山一时成为东南一大法窟。

道霈通晓佛门各宗,为清初大著述家,著书二十余种,有《秉拂语录》二卷、《餐香录》二卷、《还山录》四卷、《云山法会录》一卷、《旅泊庵稿》四卷、《圣箭堂述古》一卷、《禅海十珍》一卷及《沩山警策指南》一卷等。元贤、道霈二代为寿昌系极盛时期。道霈递传惟静道安、恒涛大心、圆玉兴五、象光法印、淡然法文、常敏法浚等,是为曹洞宗福州鼓山系。与廪山常忠同出师门的少室常润一脉在自明朝中后期至清代后期相当活跃,少室常润传大觉念方,法嗣圆澄在绍兴云门接化众生,聚徒说法,高唱曹洞家风。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绍兴的广孝寺开法,后主径山万寿禅寺、嘉兴福城东塔寺、绍兴云门显圣寺、天华寺,前后二十年,法席大振。法嗣百丈明雪,再传破暗净灯,后有古樵智先继承焦山定慧寺法席,振兴曹洞的宗风。再后来著名的禅僧有敏修福毅、济舟沈洮、月辉了禅、芥航大须等,是为焦山定慧寺系。

博山系、福州鼓山系、焦山定慧寺系是为中国曹洞宗发展的余脉,是曹洞宗辉煌之续。但曹洞宗的弘传从开始都远不及临济宗,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

本性法师简介

本性法师,福建省宁德市人。先后毕业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北京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专业课教材编写组成员、评审组成员。

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中国汉传禅学禅法、佛教社会学、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与汉传佛教《楞严经》的比较研究、佛教教育与创新科技。现任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大乘佛教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主编出版《圆瑛大师全集》《福建历代高僧评传》等。出版个人佛学专著《中华佛教禅门五宗》《中华佛教四大禅法》《中国禅法的跨国与跨界》等。出版个人学修《禅思录》与《禅旅记》逾十部。应邀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等演讲中华禅学三十多场。

附录:

1.苏志雄编撰:《历代大藏经序跋略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741页。

2.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11页。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