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佛教
佛教 > 图片 > 正文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在泰山的北麓,泉城之南,有一古刹曰灵岩。灵岩以方山为顶点,两侧山脉如双臂环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山谷,灵岩古刹便坐落在这山谷之中。谷内古树参天,流水潺潺,仿若世外桃源一般。明代王世贞说“灵岩寺为泰山背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灵岩古刹肇启于东晋,知于苻秦,兴于元魏,盛于唐、宋、金、元,至明犹盛于万历以前,而衰于天启以后。汉文帝曾夜梦千柏而有灵岩“汉柏”长青;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皆曾临幸灵岩,乾隆皇帝八次跓跸灵岩。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东晋僧朗大师有“六国帝师”之美誉,于东山讲法时感岩石点头,始有“灵岩”之名。北魏正光年间,法定禅师在甘露泉一带重建道场。《灵岩志》记其来时“有青蛇白兔,双鹤二虎之异”。

唐贞观年间,慧崇禅师于今寺址,大兴建造,太宗皇帝专为御书阁题名。中唐宰相李吉甫《十道图》中,把齐州灵岩与天台国清、南京栖霞、荆州玉泉并称为“宇内四绝”。唐开元间《封氏闻见录》记载,灵岩寺为北方茶文化之祖庭。元至正年间,灵岩寺产方圆八十里,僧众两千余人,跃居“四绝之首”。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寻觅古刹中的艺术瑰宝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灵岩寺碑刻题记

寺院文物古迹荟萃,其中以千佛殿及殿内四十尊泥塑罗汉、墓塔林、慧崇塔、辟支塔、大雄宝殿、御书阁,以及历代石刻、碑碣等最为著名。

寺内散存的各种碑刻题记,共计四百余件,包括唐李邕撰书的《灵岩寺颂》碑、北宋蔡卞所书的《楞严经偈语》碑和金、元、明、清的碑铭题刻等。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慧崇塔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御书阁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五花殿遗址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摩顶松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灵岩寺碑刻题记

大雄宝殿原为明献殿,是用以礼拜原五花殿的前殿,于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所建。大雄宝殿前古柏参天,银杏合围,风清气爽,让人心静神怡。当年苏辙老夫子就曾在这里留下“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的佳句。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供奉有释迦牟尼和菩萨像,是现在寺中僧人举行佛教活动的场所。五花殿在宋代供奉主尊观音像,使得灵岩寺多了“观音道场”的美名,可惜后来毁于大火,现仅余高大宽厚的石墙。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寺内最著名的是千佛殿,为灵岩寺主殿,是灵岩寺中保持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物。千佛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巍巍然屹立于高2米、踏步11级的台阶之上,单檐庑殿顶,出檐深远,它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大殿四壁有上千尊佛像,因此得名千佛殿。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千佛殿为唐高僧慧崇所建,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大雄宝殿,千佛殿一名始见于宋庆历年间(1042~10448年),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禅寺记》:“千佛殿、般舟殿,辟支塔皆为古刹塔”。现存之殿为明嘉靖年间(1522~1156年)重建,梁间有“时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九月初八日德府重修”的墨迹为记。该殿虽经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它仍保存着唐宋的风格。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海内第一名塑,国宝级文物40尊宋代彩绘泥塑

千佛殿正中,置长方形石座,上有3尊大佛,中为毗卢遮那佛,传为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僧惠在钱塘制造运来,是藤胎髹漆塑造,端坐在莲花座上。东为药师佛,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

西侧为阿弥陀佛,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这两座佛像均为铜铸。周壁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铜铸或木质小佛(明代所置现存不足半数),千佛殿由此得名。

殿东西及后壁台座上有40尊罗汉泥塑,这些罗汉像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宋齐古施舍的,原列于鲁班洞(在辟支塔东)上“十王殿”中,殿前有碑记之,清末移于千佛殿。

泥塑罗汉身上的妆銮月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批紫等矿物质颜料涂饰,故永不退色。每个罗汉不同肤色、袈裟、袍袖、手帕、衣带、缨穗以及花边图案等,设色非常和谐精当,与身份神态十分协调。罗汉的神情状貌喜怒哀乐俱形于色,无一雷同,摆脱了一般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

关于罗汉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只在《山东通志》上载:“宋灵岩寺施工五百罗汉记,宣和六年”。1982年,济南市文管会对其维修时,在泥塑腔体及殿壁上,发现有铜币78枚,余皆为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共18种61枚,另有宋代亚形缠枝铜镜多面及宋治平三年(1066年)六月墨书题记等,根据以上实物资料,罗汉确系宋代塑造,距今已800余年,是中国泥塑依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梁启超1922年7月来此游览,亲笔写下的“海内第一名塑”碑碣,立于千佛殿前。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辟支塔,一座守候千年的砖塔

寺内的辟支塔享誉海内,耸立在千佛殿西北百米处,是一座8角9层12檐的楼阁式建筑,底围48米,通高54米,通体呈灰白色,基座石砌。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底部3层为重檐,余皆单檐。塔檐由华拱两跳组成,朵数逐层变化,塔层高度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挺拔雄伟。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塔顶是铁制塔刹,由复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另有8根铁链分别由9层塔檐的8尊金刚拽引加固。倘若登上9层塔顶,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辟支塔的建筑年代说法不一,《泰山道里记》载:“唐天宝中建,北宋嘉祐年间重修,元明相继维修之”。现代人于中航、乔苏在《济南文物》中说:“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成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灵岩寺鲁班洞宋淳化间题记:“石作王万于淳化五年岁次甲午中秋月重回,塔基作八角……”。灵岩寺嘉祐二年、三年的十方刻石证明,辟支塔创建于宋淳化五年,建成于嘉祐二年,历时63年建成的说法是可信的。现代古建筑学家陈从周考证,辟支塔结构为“北宋通行砖塔”之一种,也证明此塔创建于宋代。

1995年,文物工作者在对早年埋没的辟支塔塔基进行发掘清理时,意外发现塔基的8个立面装饰着40幅浮雕,现残存3 7幅。塔基八面每面有五幅画面,用蜀柱间隔,柱上线刻出龙、风、天王力士、净瓶卷草等图案,在每个折角处,有一身铠甲的力士,作顶托的姿势。这些浮雕人物形象形态各异,既有皇宫大臣,又有平民、嫔妃、侍女等。经专家考证,37幅浮雕是由反映阿育王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面组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浮雕所表现的虽然是古印度的内容,但其形象设计、构图和雕刻手法采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模式,构图活泼,刀法娴熟,是不可多得的佛教石雕精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67座高僧墓塔,国内最大也是唯一的石砌塔林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辟支塔不远山下是墓塔林,位于千佛殿西南0.5公里,有唐宋至明清各代灵岩寺住持僧的墓塔167座(唐代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其余为元明遗物),志铭碑81通。

这些墓塔和志铭,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雕刻特征,寺宇史实。墓塔的形制多样,造型古朴、雕工精细。一般墓塔均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多呈方形或圆形,雕刻成莲瓣式金刚、力士顶托,多至数层,有的做成须弥座式。塔身一般较高大,有圆形、长方形、钟形等,每个上面皆刻师僧之名和年号。塔顶一般呈长方形,雕刻着莲华瓣的复钵和圆形相轮,上置宝瓶或相轮式宝尖。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在墓塔林历代墓志铭碑中,有日本和尚邵元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为灵岩寺第39代禅师息庵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此碑高1.63米,宽0.74米,碑额刻篆书《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共25行,满行49字。首行题“灵岩禅寺第三十九代息庵让公禅师道行之碑”,第二行题“日本国山阴道但州正法禅寺住持沙门邵元撰并书”。字体为行书,间有草字,潇洒有致。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灵岩“铁袈裟”,乾隆皇帝专门为它写了八首诗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袈裟泉

关于铁袈裟的来历,有许多传说。

第一种传说 :“铁袈裟”是法定禅师建寺时就地涌出的,清人马大相康熙年间所编《灵岩志》卷一中有“铁袈裟图”,图侧有文曰:“世传定公建寺时,有铁自地涌出,高可五六尺,重可数千斤,天然水田纹,与袈裟无异,故名。”

第二种传说:“铁袈裟”是达摩遗留的“天赐衲衣”。《灵岩志》卷二有记载,铁袈裟“在寺东北,或云:达摩自西域来,面壁九年,道成而去,弃袈裟于此”。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考铁”一文中说,济南地区自古就产铁,府学文庙的铁牛、灵岩寺的铁袈裟,应该是汉代铁官冶铁时的遗留物。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这些传说,为“铁袈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由此还引来历代文人高士赋诗凭吊、追思探源。宋代建中靖国元年(1101),灵岩寺住持仁钦大和尚曾将“铁袈裟”列为“灵岩十二景”,并赋诗赞曰:

我佛慈悲铁作衣,谁知方便示禅机。

昔年庾岭家风在,直至如今识者稀。

这说明,“铁袈裟”早在宋代就已经是“识者稀”了。明代孙瑜有诗和之:

谁将宝铁铸僧衣,知是禅家寓妙机。

千古遗来纹已没,至今人到识应稀。

对于铁袈裟的来历,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兴趣,他曾数次驻跸灵岩,专门吟咏“铁袈裟”的诗竟有8首之多,可见乾隆帝对铁袈裟的重视。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八次驻跸灵岩,探秘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寺院

千年银杏树,让灵岩的秋天火出圈

千年古刹里,当1200岁的古银杏树遇上济南的秋天,满目金黄,树树皆秋色。灵岩秋日,从袅袅香火中洗涤尘世的纷扰。

灵岩寺峰连岱岳,山水灵秀;胜迹颇多,寺内碑碣累累,随处可见,信手可指,而景物之胜,言犹不及,愿有缘者登临一观!

图/凤凰网佛教文化 山东大灵岩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