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悟克勤的禅学思想:先顿悟与后渐修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圆悟克勤的禅学思想:先顿悟与后渐修

圆悟克勤的禅学思想:先顿悟与后渐修

禅宗自称“传佛心印”,显无相心印,倡自心是佛,故亦称佛心宗。所谓佛心,无门异名,以此无门为其法门,证悟此心,不假方便,故此宗亦称无门宗。经中有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禅宗有五家七宗,这五家七宗都是提倡“心的顿悟”这一修证法门,但在各自发展中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禅风。圆悟克勤的老师五祖法演就曾对五家七宗不同的禅风有过精辟的总结:

僧问:“如何是临济下事?”师云:“五逆闻雷。”学云:“如何是云门下事?”师云:“红旗闪烁。”学云:“如何是曹洞下事?”师云:“驰书不到家。”学云:“如何是沩仰下事?”师云:“断碑横古路。”僧礼拜。师云:“何不问法眼下事?”学云:“留与和尚。”师云:“巡人犯夜。”乃云:“会即事同一家,不会万别千差。”

可见虽然五家七宗禅风不同,但是禅学思想在根本上还是一致的。从法脉传承上来说,五家七宗归根结蒂皆出曹溪一系,故而在禅学修行的主张上并无大的分歧。而相比之下,在禅学修证观念上存在较大分歧的却是曹溪南宗一系与神秀北宗一系,南宗主张顿悟,北宗主张渐悟,两宗曾经就法门顿渐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战,而这场论战的主角就是曹溪慧能的弟子神会大师。

胡适先生曾在《荷泽神会大师传》中说道:“神会在滑台、洛阳两处定南北宗旨,树立革命的战略,他的作战武器只有两件:一是攻击北宗的法统,同时建立南宗的法统;一是攻击北宗的渐修方法,同时建立顿悟法门。”南北禅宗的对立最根本地是顿渐法门上的巨大差异,这是导致禅宗南北分化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一书中说道:“南北对立,不只是师承傍正的争执;‘南顿北渐’,才是法门对立的实质。”然而实际上,在禅法修行上神会虽然提倡顿悟法门,主张顿悟之前应行无念行,而不应起阶次渐修之心,但他亦强调顿悟之后不废渐修。神会大师对此说:“夫学道者须顿见佛性,渐修因缘,不离是生而得解脱。譬如其母,顿生其子,于乳渐养育,其子智慧,自然增长。顿悟见佛性者,亦复如是,智慧自然渐渐增长。”同北宗一样,神会其实并不反对“渐修”,只是他所主张的“渐修”不是悟前必要的熏修渐积,而是悟后保任的重要手段,这种思想也可以从圆悟克勤的著作中看出来。

在圆悟克勤的著作中,尤其是从其《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一书中,我们应不难看出他顿悟渐修的禅学修证观。例如,圆悟克勤在《示胡尚书悟性劝善文》开示中曾说:

要须先悟了此心,然后修一切善。岂不见白乐天问鸟窠如何是道,窠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云:三岁孩儿也道得。窠云: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故应探过正要修行,如目足相资。若能不作诸恶,精修众善,只持五戒十善之人,亦可以不沦坠。何况先悟妙明真心坚固正体,然后随力修行,作诸善行,令一切人不迷因果,知地狱天堂之因,皆自本心作成,当平持此心,无我人,无爱憎,无取舍,无得失,渐渐长养三十二十年,逢顺违境界得不退转,到生死之际,自然翛然,无诸怖畏。所谓理须顿悟,事要渐修。多见学佛之俦,唯以世智辩聪,于佛祖言教中,逴掠奇妙语句,以资谭柄,逞能逞解,此非正见也,应当弃舍。冥心静坐,忘缘体究,逗到彻底玲珑,于自家无价无尽宝藏中运出,何有不真实者哉!却须先悟了本来,明见即心即佛正体,离诸妄缘,翛然澄净,然后奉行一切众善,起大悲饶益有情,随所作为皆是平等、无我无著、妙智显发通彻本体,善行岂不妙哉!所以道:但办肯心,必不相赚:以悟为则,莫嫌迟晚。

而在《示严殊二道人》中复云:

初则须大悟,若只认门头户底,作窠窟,说路布,立机境、照用、取舍、解会,则不彻也,此透生死要径到腊月三十日。一千二百斤担子,须是自有力量荷负得行,方可翛然独脱。是故无业国师垂示: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古人以生死事大,是以访道寻师决择,岂可只学语言理会?古人公案下得三五百转好语,便当得也。将知聪明黠慧,皆为障道之本。

圆悟克勤积极主张先顿悟,然后依悟修行。他认为“理须顿悟,事要渐修”,这样一种观点与早期许多禅师的禅学思想是契合的,比如与神会大师。神会以孩子成长之喻来说明顿悟渐修,圆悟在《示圆首座》中也有过类似的比喻:

是故古德道:“如人学射,久久方中。”悟则剎那,履践功夫,须资长远。如鹁鸠儿,出生下来赤骨地,养来喂去,日久时深,羽毛既就,便解高飞远举。所以悟明透彻,政要调伏。只如诸尘境界,常流于中窒碍,到得底人分上无不虚通,全是自家大解脱门。

在此,圆悟克勤以鹁鸠儿成长比喻顿悟渐修,与神会大师的譬喻有异曲同工之妙。与神会大师所提倡的顿悟渐修相比,圆悟克勤的这种思想似乎毫无新意。然而,对于圆悟克勤顿悟渐修思想的评价,应该放到那个独特的禅林时代——文字禅盛行的时代去看。对于借助文字打破初关的学人而言,彻底破文脱字是一项长期的保任工作。圆悟克勤借《小艳诗》开悟之后,都又经过了五祖法演很长一段时期的调养。“悟后保任”既是历代禅师极力主张的,更是文字禅时代的禅僧应该特别重视的。故理需顿悟、事要渐修在圆悟克勤禅法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弟子大慧宗杲即曾就此说过: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着起一恶念,当急着精彩,拽转头来,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

对于悟后渐修的“牧牛”,圆悟克勤当然也是不及其余地提倡,在其《示张持满朝奉》中,即云:

此既已明,当须履践。但只退步,愈退愈明。愈不会愈有力量,异念总起,拟心总生,即猛自割断,令不相续,则智照洞然,步步踏实也。岂有高低、憎爱、违顺、拣择于其间哉?无明习气旋起旋消,悠久间自无力能扰人也,古人以牧牛为喻,诚哉!所谓要久长人尔。

可见,从禅学思想的角度去看,圆悟克勤的思想从根本上并没有偏离先前禅师所主张的那一套东西,古今禅师治学经历亦皆不过如此。对此,有学者作过如是总结:“综观古今禅林,禅林大德之治学经历,无不是历经阶级、触机顿悟的。即使顿悟之后,亦无不是渐除习气、日臻玄奥的。从道体上来说,道本天然,不属修成,若言修成,修成还坏。若落成坏,即非佛法。从道用上而论,道用学问,不学难能,种种习气,不除难净。若不学炼,难成大用。”

最后,再看两段圆悟克勤在湖南道林寺传法的记录,以见其接引学人的一贯作风:

【其一】进云:“赵州老汉犹是入泥入水,未审道林门下作么生为人?”师云:“截铁斩钉。”

【其二】僧问:“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华落碧岩前。此是和尚旧时安身立命处,如何是道林境?”师云:“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学僧举赵州古则,以为犹是拖泥带水,未审圆悟克勤弟子应该怎样应对。倘在唐代,师父大抵不是不着边际的答非所问,即是或喝或打之类惊风霹雳之举。但圆悟克勤教导学僧,仅以“截铁斩钉”作答即可,一方面对治着“入泥入水”的问话,另一方面又有当机立断的含义。再有学僧问道林家风(即道林境)如何,圆悟克勤教他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回答,这既是道林寺之实况描述,又是脚踏实地、心洞万野的禅法别说。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圆悟克勤的权宜之说,迷者是假,悟者自真。圆悟克勤不愿挫人锐气,宁肯给出一个两可的答案,让你细细理会。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圆悟克勤接引学人时的温和亲切、循循善诱。故在圆悟克勤门下,我们很少见到弟子因为难以忍受家风或者难寻悟道门径而别投他处的事例。圆悟克勤门下之所以龙象辈出,也应与他循循善诱的温和家风有关。

来源:段玉明《圆悟克勤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