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人均预期寿命逐步增长,“老了之后怎么办”不再只是临近退休人士思考的问题,它正在变成全社会共同讨论的话题。
在中国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当我们的父母渐老,对于子女而言,害怕在父母有需要的时候,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出现在父母身边;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想为子女分忧,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往往报喜不报忧。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早出家,作为子女,难得看父母一次。落下青丝,一颗走向信仰的心,韧性无比。他们自己往往病无所靠,老来无依,而他们的父母,也是少人照料。
面对这样的情况,近日,多伦多净土寺心印法师应邀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孟尝安老院探访多年未见的老尼师——宽肇法师后,撰文《出家人入社会安老院和出家“以庙为家”思想的反思》,希望佛教道场住持法师们要引起注意和关注普通出家老人养老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多关心护持年老及生病、底层的出家师父。全文如下:
九十多高龄的尼师宽肇法师见到熟人惊喜溢于言表,一阵寒暄问候,追亿过往时光,三四十分钟光景后,被院工提醒,又到了午饭时间,也是到了惺惺惜别的时候,互道珍重,期待下次有缘再见。
谁也说不准下次是什么时间,也许是今生最后一次在人世间的话别,又也许是还有下次的相遇,这又有谁说的清道得明呢?无常总在我们身边徘徊!
临别之时,心中是五味俱全。忆当初到加拿大得到尼师的许多支持和帮助,心中甚是感激。而如今老人在风烛残年又进入老人院养老,真是无限感慨,自然带出一些伤感。出家人也要到老人院终老,那出家人出家跟寺庙又有什么关系和意义呢?
常说出家即出枷,出俗世之家到出世如来之家,出三界之家,出烦恼之家,解脱之家。
去了老人院,世人都知道离世时日不多。对于出家人来说,在老人院独自面对老病死亡和临终苦痛,而不是在寺庙三宝道场诸佛菩萨座前加持安宁祥和的话别,这可是一件悲哀之事。
自发心出家以来,将身心交给三宝,交给常住,寺庙道场即是出家人的依靠,不管以后生老病死,老病苦痛,健康长寿,寺庙即是身体和心灵安住之处,也是最终归属地,也将是老死终生于常住之处。
如果出家后,最终到老又回归在家,依靠在家的亲人来养老,对于中年出家来说,如果儿女孝顺还可以养老送终,而对于年少童真入道出家来说,自己父母也与世长辞,或父母已年老力衰,亲戚朋友早已疏远,谁愿收留呢?更何况养老呢?这叫出家人情何以堪?可不悲夫哀哉?
在加拿大佛教僧侣中,中年出家占据比例百分八九十,年轻出家可说是寥寥无几。出家养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应该需要解决的问题,养老不光是佛教界,也是社会各阶层大众普遍关注和不可忽视的事情。
人都会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希望寺庙道场住持方丈监院等负责人,能够让普通出家老人安心办道修行,不能只见寺庙高僧大德名僧们临终老病时的成群围绕的细心看护,却不见孤苦零丁平凡普通老僧的只影无助。不要为了老年出家人因老而惶恐被寺庙嫌弃而不顾,更不该为养老而有后顾之忧。
寺庙与出家僧人之间,寺庙应该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呵护在寺庙修学的所有出家众,殷切希望佛教道场住持法师们要引起注意和关注普通出家老人养老的问题。
结语:
僧人又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种福田。佛说给比丘看病是第一福田,我们的善根犹如种子,而弘法利生的僧人,就是我们播种善根的福田。
很多居士喜欢做慈善、供养名气比较大的寺院师父,这样的善行令人赞叹,但普通底层的老年僧众更需要四众的关注,尤其是解决出家师父的养老、生病问题,社会上很多底层的出家师父们,尤其年龄大和生病的,甚至没有地方住,这是令人悲痛的,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重要。希望大家能多关心护持年老及生病、底层的出家师父,他们更需要护持!(文/心印法师 图/净土普贤禅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