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论“关公”:民族偶像是如何炼成的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当阳论“关公”:民族偶像是如何炼成的

关公文化论坛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谢远琨)

世界关公文化网总编朱正明(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谢远琨)

凤凰网国学频道主编柳理(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谢远琨)

2019年适逢关公大义归天1800周年,各地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以“忠、义、仁、勇”著称的关公。11月26日当晚7点,以“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关公文化论坛在湖北当阳举办,本次论坛由凤凰网国学主办,受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关公文化专项基金、北京古今慧海文化信息交流中心支持,凤凰网国学频道主编柳理与世界关公文化网总编朱正明展开精彩对谈,从当阳与关公的渊源,到关公为何在后世不断封神封帝;从“关公俗信”的产生,到其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深入探讨现代视域下的关公文化及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朱正明表示,时至今日,关公文化精神依然应当继承并大力发扬。当阳作为三国古战场,深受关公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荆楚人听着关公故事长大,以关公为人生标杆,关公因其忠义仁勇诚信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偶像。新时代新精神,在当代,我们对关公文化亦即忠义仁勇诚信的解读应当与时俱进,赋予其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柳理谈到,关公文化远扬海外,影响深远,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均供有关公神像。关公以“武圣”之名与“文圣”孔子并列,又能同时被儒释道三家以及各地民间信仰体系所认可,在从人格到神格的升华和转变过程中,其背后所表达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更值得深思和追问。如今,挖掘关公文化精神的核心关键词并理清其历史演变,依然是个值得重点关注的话题。

“关公信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其忠、义、仁、勇的文化精神穿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所恪守和发扬的优秀品质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阳作为古三国重镇,葬有关公身躯,建有第一座关公庙,是关公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本次论坛设在此地,并请来柳理、朱正明等重量嘉宾,寻访关公圣迹,聚焦当下社会,分享文化盛宴,旨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思关公俗信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源流,传播兼具学理性和通俗性的传统文化知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