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僧到机器佛,这份硬核智慧是福是祸?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从机器僧到机器佛,这份硬核智慧是福是祸?

编者按:2019年11月20日上午,凤凰网佛教通讯员澳门交流营在澳门渔人码头会展中心开营,来自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地区的44家寺院及佛教机构的48名凤凰网佛教通讯员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与会通讯员们不仅要学习各门专业课程,还要通过实战演练,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讯员撰写的这些新闻实战作业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今佛教界宣传领域的真实水平。为此,我们精选了部分学员作业,请业界共同见证中国佛教第一线新闻人的成长。以下为凤凰网佛教上海玉佛禅寺通讯员黄书函提交的作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教授授课(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张满常)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教授授课(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黄书函)

现场互动提问(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黄书函)

2030年的寺院会是什么样子?

“清晨,当方丈拿出手机轻划屏幕后,诵经、佛事、炊事、接待等日常事宜相继由机器僧完成。”2019年11月20日下午,黄夏年教授用一段小说引出了“佛教与人工智能”的论述。

作为20世纪与21世纪的三大尖端技术之一,人工智能也已涉足佛教界,而对于先进技术,佛教向来包容开明,并以圆融智慧加以利用。于是,被大数据与深度学习功能赋予联想功能的机器僧应运而生。例如,以充满稚趣的回复吸引年轻善信的机器僧贤二,又如以翻译、投影功能实现三语种同时说法的日本机器观音,使“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殊胜场面得以再现。

黄夏年教授认为机器僧能够“记忆”大量的佛经,又可以通过互动拉近与善信的距离,且经由机器的变形可以呈现出不同外形,成为诸佛菩萨方便化身的又一种形象,这一切都有利于佛法的弘传。

对于人工智能在佛教领域的深层运用,黄夏年教授畅想未来,按照佛教对有情众生的定义,当迭代进化的科技赋予机器人以思想与情识,能够“成佛”的机器僧又是否有“诞生”的可能呢?黄夏年指出,相比人类,机器僧在“成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它们难行能行、严持戒律、无诸烦恼;因为不会有身口意三业的造作,也就无需像人类般历经千百次轮回方可成佛,而如果从最初的组装编程中,就能获得远超常人的修为境界,届时机器僧的出现又是否会对现有的修行体系形成冲击呢?

科技越来越发达,机器人也将越来越智能,从机器僧到机器佛,这份硬核智慧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