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吴言生教授: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美美与共 以三教融合为中心


来源:凤凰网佛教

佛教从公元前二年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与本土儒教、道教的漫长融合,终于成功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儒道释三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中国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编者按:2018年10月30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分论坛”在福建莆田举行,中国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教授做题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美美与共——以三教融合为中心》主旨发言。发言全文如下:

佛教从公元前二年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与本土儒教、道教的漫长融合,终于成功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儒道释三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主动地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协调,与儒道两家交融互补。佛教在中土传播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佛教与中国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中最特出的表征,就是三教融合。

三教在融合中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个性和特质,一方面各美其美,一方面美美与共。

晋代的慧远大师,有一天送别来访的儒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不知不觉破例走过了东林寺外的一道溪水的桥上,突然听到了一阵虎啸。原来,这虎啸声是在提醒慧远大师要从红尘界赶快回来。三人听了,相互看了看,开怀大笑起来。这笑声一直回荡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虎溪三笑”的佳话。

梁朝的傅大士,有一天穿着袈裟,戴着道冠,脚上踩着儒生的鞋子。梁武帝问:“是和尚么?”大士以手指冠。武帝:“是道士吗?”大士以手指鞋。武帝问:“是儒生吗?”大士以手指袈裟。

在虎溪三笑和傅大士行为艺术和的背后,反映的是佛教与道教、儒教相融合的事实。这种融合的事实有很多,这里例举几条,以窥豹一斑:

一、格义佛教。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用“格义”的方式,在翻译佛经时,借用儒家、老庄的名词来解释佛经,这种方法就是“格义佛教”。比如说,把“释迦牟尼”译为“能仁”,迎合了儒家“仁者爱人”的圣人观念。

二、《复性书》的写作。唐代李翱跟药山禅师学禅,写诗赞叹药山禅师:“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这惊天动地的一声长啸,这云开日出的一声长啸,一直笑出了宋代理学的成果。李翱写了《复性书》,用禅宗心性论来阐释儒家心性学说,开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宋代的理学、陆王的心学,都是在充分汲取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三教功能的划分。宋孝宗赵昚《原道辨》说,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功能不一样,但都有用、有效。

四、金丹大道的修炼。北宋金丹派南宗之祖张伯端明确提出“三教归一”。张伯端的名著《悟真篇》开篇:“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五、观音大士进入道门。佛教观世音菩萨,演变成了道教的慈航真人,被跨界拉进了道教,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观音菩萨在中国影响巨大,被道教注意。道教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在编撰神仙谱系时,将观音菩萨吸纳了进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通过随心所欲的编造,把观音菩萨吸纳了道教中。于是,本来属于佛系的观音菩萨,成了道系的“慈航真人”,后来又演成为昆仑山元始天尊门下的弟子之一。

观音菩萨进入中土后,先是适应中国国情,变男身为女身;后来又被道教积极地、拼命地吸纳,跨界变身,成了慈航真人,生动地演绎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美美与共的精彩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三教融合有三个维度:

一是在社会伦理上的融合。像佛教吸纳儒教的观念,消除了社会上对佛教“不孝”的指责,而主张佛式的忠孝;

二是在学术理论上的融合。这表现为三教都充分认识到心性的作用,强调三教同源于一心,这心就是初心和善心;

三是在宗教实践上的融合。表现为三教都导人向善,主张普度众生、仁者爱人、仙道贵生。

佛家,普度人生。 《华严经》:“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儒家,仁者爱人。《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道家,仙道贵生。《抱朴子》:“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度人经》:“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佛教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互鉴,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使得佛教扎根在沃土,汲取了地气,强健了体魄, 契合了根机,度化了四众。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 “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泡泡直播

泡泡直播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

X 泡泡直播

泡泡直播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