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河南嵩岳寺佛舍利与阿育王塔
2009年09月14日 18:07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嵩岳碑》又载:“(嵩岳寺)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藩戚近臣,逝将依止,硕徳圆戒,作为宗师。及后周不祥,正法无绪。宣皇悔祸,道叶中兴。明诏两京,光复二所,议以此寺为观。古塔为坛,八部扶持,一时灵变,物将未可,事故获全。隋开皇五年,隶僧三百人。仁寿载改,题嵩岳寺,又度僧一百五十人。逮豺狼恣睢,龙象凋落,天宫坠构,刼火潜烧,唯寺主明藏等八人莫敢为尸,不暇匡辅。且王充西拒,蚁聚洛师,文武东迁,凤翔岩邑,风承羽檄,先应义旗,挽粟供军,悉心事主。及傅奕进计,以元嵩为师,凡曰僧坊,尽为除削,独兹宝地,尤见褒崇,实典殊科,明勅洊及,不依废省。有录勲庸,特赐田碾四所。代有都维那惠果等勤宣法要,大壮经行。追思前人,髣髴旧贯。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加之六代禅祖,同示法牙,重宝玅庄,就成伟丽,岂徒帝力,固以化开。其东七佛殿者,亦曩时之鳯阳殿也。其西定光佛堂者,瑞像之戾止。昔有石像,故现应身浮于河,达于洛,离京毂也。万軰延请,天柱不回,惟此寺也,一僧香花,日轮俄转。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置舍利于群岳,以抚天下,兹为极焉。其始也,亭亭孤兴,规制一絶。今兹也,岩岩对出,形影双美。……明凖帝庸光启象设,南有辅山者,古之灵台也,中宗孝和皇帝诏于其顶,追为大通秀禅师造十三级浮图。及有提灵庙极地之峻,因山之雄,华夷闻传,时序瞻仰。每至献春仲月讳日斋辰,鴈阵长空,云临层岭,委郁贞栢,掩映天榆,迢进宝阶,腾乘星阁。作礼者,便登师子;围绕者,更摄蜂王。其所内焉,所以然矣。”(《文苑英华》卷八百五十八)李邕是唐代人,他对嵩岳寺的描述应是可信的。李邕的碑文除了介绍了嵩岳寺的历史之外,尤其对嵩岳寺的寺塔建设费了不少笔墨,其中特别指出了“古塔为坛”,说明嵩岳寺一开始就建造了佛塔,此塔由“八部扶持”,所谓“八部”就是指的“天龙八部”,即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睺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等八种鬼神,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可见这这座“古塔”并不是一般的高僧舍利塔,应是等级很高的佛塔。又一般说来,塔内装舍利,或装在塔下的地下室,又名地宫,或装在塔刹下面最高一层,亦名天宫。《嵩岳碑》说该寺曾经被“劫火潜烧”,“天宫坠构”,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佛塔曾经在天宫里装有舍利。此塔后来被烧毁,于是在后魏时,嵩岳寺里建了十五层高的佛牙塔,“而耸陵空,八相而圆”,极其奢华。塔里装的是“法牙”,即佛牙,“重宝玅庄,就成伟丽”。

作为嵩州地区最有影响的佛刹,自然也是高僧居住的地方。《续高僧传》卷第二十载“高齐河北独盛僧稠。”这位屡受帝王礼请的北齐高僧,就曾经住过嵩岳寺。《续高僧传》卷第十六云:“释僧稠,姓孙。元出昌黎,末居巨鹿之瘿陶焉。性度纯懿,孝信知名,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讲解坟索,声盖朝廷。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一览佛经,涣然神解。时年二十有八,投巨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落发甫尔便寻经论。……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跋陀之神足也。……稠以死要心,因证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究略世间,全无乐者,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呈己所证。跋陀曰:‘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

隋文帝在仁寿元年第一次颁送天下舍利时自然更不能忘记嵩岳寺。史载“嵩州于闲居寺起塔,人众从舍利者万余。有兔逆坂走来,歴舆下而去,天时阴云,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广弘明集》卷第十七)《嵩岳碑》云:“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置舍利于群岳,以抚天下,兹为极焉。”前来寺送舍利的人是宝龚法师。《续高僧传》卷第十二载:“释宝袭,贝州人,雍州三藏僧休法师之弟子。……袭十八,归依诵经为业。后听经论,偏以《智度》为宗。布响关东,高问时杰。从休入京,训勖为任。开皇十六年,勅补为《大论》众主,于通法寺四时讲化,方远总集。逮仁寿造塔,又勅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初云雾暗合,七日蒙昧。袭乃擎炉发誓,愿将限满下舍利时,得见日采。俄而所期既至,天开光耀,日当正午,既副情望,遂即藏翳。”宝龚送来的舍利装在了嵩岳寺的南塔,按照隋文帝的诏书,此塔就是“阿育王塔”,而且舍利还在这里发生了“天开光耀”的奇迹。装舍利的“南古塔”,极有可能就是曾经被烧毁的“古塔”后来又重新之后,作为隋文帝的舍利塔。李邕在讲到隋文帝的舍利送到嵩岳寺之后,特意指出:“其始也,亭亭孤兴,规制一絶。今兹也,岩岩对出,形影双美。”这就说明,原来的古塔已经有了舍利,故“亭亭孤兴,规制一絶。”现在的南塔又装了一颗舍利,所以“岩岩对出,形影双美”。由此可知,当时嵩岳寺应有两塔和两颗舍利。到了唐中宗李显以后,又在嵩岳南辅山内古灵台的基础上,加顶增建成十三级佛塔。至此,可知到了唐代,嵩岳寺已经有过三座佛塔的情况,其中两至少两座是阿育王塔,分别供奉的是佛牙与佛舍利。

到了唐高宗时,嵩岳寺仍然是嵩山地区的重要寺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九曰:“释元珪。姓李氏。伊阙人也。禀气英奇宽裕闲雅。既缘宿习乃誓出家。于永淳二年遂登满足。乃隶名闲居寺以习毘尼。虽勤无懈执律唯坚。后悟少林寺禅宗。大通心要深入玄微。遂卜庐于岳中庞坞。……以开元四年丙辰岁。嘱累门人若委蜕焉。春秋七十三。遂营塔于岳之东岭。影堂存于本院后。十二年告成。县尉许筹追珪之德为记焉。”到了清代,嵩岳寺仍然存在,清人施闰章撰写了《嵩山游记》收在《学余堂文集》卷十五里。“游记”称:“从嵩岳寺塔院东抵嵩阳废宫,有三柏。相传汉武帝封三将军,今存其二大。皆围三丈,有竒轮囷盘蹙纹如垂鬘。稍北一石幢半沈土中,见韩欧诸公题字。”此时的嵩岳寺塔院可能只是埋葬高僧的骨灰塔了,原有装佛牙与舍利的十数级阿育王塔已经坍塌毁灭了。

兖州是古九州之一,为南北两地的集散地。人口兴旺,佛教曾经在这里深有影响。2008年在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佛牙舍利与金棺,历史记载,隋文帝在第二次向天下颁送舍利时,兖州曾经受颁一颗。现在出土的佛牙与隋文帝的佛舍利之间的关系,专家正在考证。嵩州嵩岳寺佛舍利也是隋文帝所颁,因之嵩州与兖州也有源远流长的佛缘,两地之间的共同信仰,在千余年之后,将会再次得到弘扬。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释永信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