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金玉:兖州佛教文化产业建设构想——以兴隆塔为中心
2009年09月14日 17:55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这些案例的得失成败,对我们今天兖州佛教文化产业的展开均有借鉴意义。

三、兖州佛教文化产业的展望

我们回头来清点目前兖州佛教文化的资源,根本的一点是不能单纯片面地去认识这些出土文物。要建立“大文化”的平台,比如就目前大陆发现的佛舍利就有许多处,那么兖州的佛舍利特色何在?隋代始建的舍利塔在全国亦有多处,那么兖州兴隆塔其特征是什么?兖州的佛教文化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佛教文化相比,其共性是什么?个性又是什么?地域文化给这里的佛教文化会铺陈一种怎样的底色?这是当前需要清楚的家当。我个人以为兖州应有三条文化支脉:

1.儒学背景:自春秋战国始,这里就是儒学的发源地,兖州与曲阜相邻,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这是同源的。兖州与曲阜在历史上可以看成是儒学统一的辐射源。

2.宗教朝圣:塔崇拜自古即是佛崇拜的替代品,今天舍利的发现,特别是碑文中涉及的佛顶骨舍利,可以作历史的还原。

3.民间文化:这里有大禹治水文化的影响,有古人类文明的遗存,有明代作为藩地的光耀等。

根据对兖州历史文化内涵的初步定位,我有以下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对有关兖州兴隆寺的历史进行更加详细的清理,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再做深入的考证分析,从而对寺院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更加准确、更加到位的把握,这对以后的文化发展关系重大。

第二,对兴隆寺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开发规划进行系统完整的宣传,拟订准确、明了、有效的宣传战略。借助多层面、立体化的宣传形式,推广兖州兴隆寺文化。

第三,在未来的佛教文化定位与开发中,应以舍利崇拜为突破口,打造礼拜文化,形成主打产品。自古以来“朝山拜佛” 就是中国百姓传统的、原生态的旅游形式。宗教性有归属感:一来再来;信仰内容重复的功德性。而旅游是观光型:许多地方一来可能就不再来。也许是此生难再。需要不停地提供新的旅游产品。

第四,合成互动,三教共举。既要注意寺内各不同类型的佛教内涵及其表现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注意寺庙与周遍地区乃至整个山东相关历史文化景点的相互沟通与和谐共荣,凝聚“一佛一塔一圣人”的朝圣旅游口号。

第五、市场培育,多元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历史基点与文化支撑,形成良性互动的巡礼朝圣文化圈。

我们要有创新意识——新品牌、新感受:我们要意识到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如何去有效利用?整合的宗旨是要培育成熟的文化观光市场。关键是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要有大思路,但大思路不等于大投入、大创意也不等于大规模,关键是找到文化卖点是什么?确立兖州的文化品牌是什么?目前全国文化景区的启示表明,单一的文化产品已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文化渴求,民众需求的是文化大餐,多元化与精品化相结合;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与宗教文化元素的结合点;突出自身特色,抓好以文化为灵魂的精品建设。

作者简介:温金玉,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温金玉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