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与企业和谐发展
2009年03月28日 21:36 】 【打印已有评论0

佛教思想的启发与企业家的积极态度

佛陀是为了解脱众生的痛苦这一因缘而出现于世。我们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依法修持,济世利人,即是实践佛陀正法,也即是引导众善奉行。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如何与宗教事业并驾齐驱以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乃无数企业单位或企业家们之所梦寐以求。

佛陀将布施列为“六度”与“四摄”之首。很多企业单位或企业家也非常清楚,施比受更有福的哲理。让弱势群体能得到救助,让社会各阶层共用社会财富增长的善举,是一项多么崇高而神圣的社会公益事业。

在一生辛劳之后,名成利就的企业家大多没有时间去探讨佛教教义中蕴含的思想资源。他们更希望以实际行动,以及以他们所累积的经验有效地回馈社会,在宏扬佛法中协助慈善事业。

能为弱势群体提供资金救助,扶贫安老,办医兴学,布施者也因心安理得而带来了精神上的莫大慰藉。在行善的过程中,慈善的实际行动成为净化人心的道德资源。因此,佛教的宣扬活动与慈善事业,也成为一种职责。它不仅是调剂社会贫富差距,而利世济贫的行动更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高效行动。

社会贫富悬殊容易导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而诱发对社会的偏执态度。佛教的活动与慈善事业能让他们了解到贫穷者也有好心人在关心他们,这不但改变他们对社会的偏执看法,在佛法的薰陶下,人人也逐渐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企业家的社会影响力与其管理模式之引用

目前佛教的全球活动开展并未普及,因欠乏有效率之宣传,使得佛教的理念和慈善行动未能深入人心。

基金是佛教事业的核心要素,也是组织的核心构成,借用各方热心慈善事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号召力的成员单位一起同心协力,建立互动管道,以便更多地吸引各层社会资源支持佛教事业,使其更多元化,国际化和全球化,以如此一个机制,可谓事倍功半。

部份佛教组织之工作仍没有足够的专人分管,兼职状态仍很普遍。因为运作的权责不清,效率有限,阻碍了佛法宣扬的开展。借取有效管理模式和资金运作的专业经验,无论区域性或国际性的佛法宣扬开展将获得更大的空间。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邹丽英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