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音乐亟待抢救和保护——以五台山佛教音乐为例
2009年03月28日 21:42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佛教东渐进入中国以来,很快融入中国社会,并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在某个历史阶段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佛教进入中国的同时,佛教音乐也随之而来。但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语言问题而“金言有译,梵响无授”,[1]因此佛教音乐必然“本土化”。“华化”了的佛教音乐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并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传承。中国的佛教音乐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音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华化”了的佛教音乐从开始就是丰富的,除了有“梵呗”、“转读”、“唱导”等多种诵经形式外,“裁制新声”已成风尚,而且“制无定准”、“师师异法,家家各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曲调和流派。在传承过程中“虽依拟前宗,而独拔新意”,百花齐放,愈加丰富。尤其在唐代(581--618)及之后,除了僧人们的创作外,宫廷音乐、文人音乐,甚至民间的音乐也被应用的佛教中来,佛教音乐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集成地。

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朝代更替,社会形态变化,佛教也随着历史的波澜而起伏。在21世纪的今天,在重视文化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的共识中,我们有必要审视中国佛教音乐的现状,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及其发展规律。

从20多年来对佛教音乐的调查和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来看:中国佛教音乐整体上是萎缩了。所谓萎缩,并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减少,而是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五台山为例——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全国唯一兼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于一山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佛教音乐与中国佛教音乐同步发展,与五台山佛教同兴衰。五台山佛教音乐经历了初始、成型、完善以及衰微的过程。衰微是从民国初开始的,衰微的状况从五台山的数据和数据可以知其大概。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搜集到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曲谱本有3种:《宣统本》、《民国本》和《解放本》,这3个谱本的抄写年代分别是宣统二年(1910)、民国二十四年(1935)和1978年。这3本谱本所抄写的曲谱分别是211首、70首和78首。其中《解放本》的抄写者1930年出家,当时是根据他出家时学习的曲调回忆抄写的,因此,《解放本》与《民国本》其实是同一时代的材料。2007年,在对五台山佛教音乐再一次进行调查时,共获得曲调26首。仅从数量看,由211首到78首,再到现在的26首,可以表现出衰微的表面状况。

从佛事形式上看,五台山佛教从元、明之际乐器进入佛事起,就自成一派,也被佛教尊为“北方派”的代表。在五台山中,僧人们则称自己的佛事为“北方佛事”,其唱调也被称为“老北方调”。据僧人们说,“北方佛事”和相对的“南方佛事”主要区别是是否使用乐器伴奏诵经。 “北方佛事”是用乐器伴奏的,并且还有供乐器演奏的乐曲。五台山使用乐器的佛事从元、明起直到现在,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规模越来越小。1955年印刷的《寺院音乐》[2]中记载:在20世纪40年代“乐队的规模也较大,最多时约有百人左右”。而且书中没有记写有关“南方佛事”的信息,说明当时在五台山基本都是作的五台山佛教传统的“北方佛事”。在1993年出版的《五台山佛教音乐》[3]中记载:民国前五台山青庙(汉传佛教)有大型的“十寺大法会”,这个大法会由当时五台山的十大寺庙联合举行。在法会上,五台山十大寺庙每庙要出一人组成乐队,参加仪式的伴奏或念诵。另外,在1986年调查时发现的《吉祥会解》的抄本中,有40首左右演唱和演奏曲牌。无论是“十寺大法会”,还是“吉祥会解”法会,现在早已不作,而且连知道这种法会的僧人也几乎没有了。黄庙(藏传佛教)过去曾有自己的“焰口”和每天“送太阳”的仪式,而这些仪式现在也都不作了。在2007年的调查中,五台山的青庙只有两座寺庙可以作传统的“北方佛事”,而且乐曲也少了许多;在黄庙,也只有一两个庙的僧人凑在一起才能做起带乐器的佛事来。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音乐从表面上似乎有重新恢复的迹象,但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把曾经的传统搬到了舞台上的表演,而在佛教佛事的本身并无多大的改观。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现状是否折射着中国佛教音乐的现状?从目前所掌握的各种资料看: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无论北方的五台山、南方的潮州寺庙,还是西面的峨眉山,在佛教中都还使用着乐器,这些乐器即为诵经伴奏,又演奏乐曲,听起来各有风韵,是非常艺术化的。但是现在,除五台山还有少量残缺的保存外,其它地方恐怕已经“变化”了,最起码这些地方已经不使用乐器了。

鉴于此,我认为中国佛教音乐亟待保护,而保护的首要任务就是抢救。还以五台山为例:20多年前的1986年,在五台山调查时,懂得传统佛教仪式和音乐的僧人还有一部分健在,他们还能够说出过去法事的程序和过程,甚至还能够演唱或演奏曾经用过的“佛曲”和“小曲”。但随着这些僧人不断圆寂,他们把由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东西随之“带走了”。由于历史、社会或其它原因,他们在生前大多没有能够把传统作为遗产传承下来。因为寺庙的佛事是以僧人为本的,主念的僧人决定着整个佛事的咏诵,如果不是师出同门,念诵就会不同,即使是同门同师,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年的讽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从全国范围来讲,抢救那些不同宗派、不同流派的佛事以及佛事中的念诵方式和曲调是最为重要的事。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韩军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