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死亡艺术
2009年03月28日 21:04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天葬

天葬,把藏传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和舍身精神体现的最为透彻,最为彻底,既显露出原始遗留的野蛮丧习,又蕴涵着无比虔诚的信仰和殊胜的睿智。

天葬,是亡者最后的施舍,也是最后的奉献,整个仪式过程充满了音乐。例如,僧侣们念唱一段度亡经后,解释生命缘起和因果轮回,这样,对死亡的恐惧就会减轻。如果灵魂在中因的最初状态能够意识到明光——这个中间阶段,他的灵魂就能解脱。

天葬师用长刀把尸体剥离分解,众鹰守候在四周,最初有一只体积最大的领头鹰摇摇摆摆上前啄食,之后,其余的鹰蜂拥而上,不一会儿就把肉吃得一乾二净,只剩一堆骨头,天葬师们用锤把骨架、颅骨等砸碎,拌上糍粑,扔给鹰,直到吃尽。

投生中阴的再生意识

到投生中阴,亡者意生身具有一切知觉作用,渴望得到肉身,重返色界,遗族以各种方式进行祈祷供养,来配合亡者,如:

磕头、转经和诵唱明言

磕头,转经和诵唱咒言是一项殊胜的供养,是要终身修持,对亡者而言,此时的修持更为及时、迫切,是对亡者最大的帮助和支持。此时的六字真言长调,由于遗族失去情人的悲痛,显得倍感凄凉,在空旷的原野、山谷回荡,像是在哭诉,又像是在忏悔。

放飞风马、悬挂经幡和进行煨桑

为了避免再掉入无明的悲剧和轮回痛苦的生死中,遗族要放飞风马、悬挂经幡和煨桑,这是与灵界沟通的重要方式,在煨桑的同时一遍遍地高唱迎请众神灵长调。

寺院乐舞的救度法

藏传佛教所有的教派和寺院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法会中乐舞的表演是密宗仪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净坛祈福,施展佛威,降伏恶魔(阻碍佛法的外敌和困难),摧毁敌人(摧毁烦恼业障),使众生从无明解脱出来。其中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对死亡的教育和对亡魂的救度。如桑耶寺表演的乐舞中就有这样的:

1、多处达波,即尸陀林乐舞,多处达波原为西藏苯教一厉神,后被莲花生收为佛教神灵中的底层护法神和指点迷津引入善道的精灵,令其守护天葬台。有些书上说他是天葬的执行者。有4人表演,身穿绘有嶙嶙骨架的服,头戴骷髅面具,在大鼓大钹乐曲中狂舞,表示对那些危害佛法的恶魔将严厉惩治,对因无明而妄念遮蔽的“罪恶之心”,转生为光明无碍的佛心。

2、冬阿,即超度者乐舞,13人表演,头戴大黑帽,身穿黑色大袍,腰围镶有人眼、口的围裙,挥舞着边达(缀有穗边的人头骨)和刀,踏着鼓点起舞,意把多处达波解送来的恶魔用利刀肢解,把灵魂送上天堂,表现出佛教的迁识法,让灵魂抛开肉体,进入中阴境相,也意为摆脱无明的蔽障,进入法心的世界。

3、措铃,措铃原是喇嘛桑堆巴的仆人,在这里化身为饿鬼、游魂,由20人表演,头戴凶恶的面具,身穿红依,吞食被冬阿肢解的碎食,意亡者为饿鬼作最后的施舍,宣扬佛教施舍的精神,鼓励人们用天葬作最后的施舍,以表达慈悲、慧智的佛心。

乐舞伴奏乐器有铜钦(大号),钹钹、嘉令(藏式大唢呐)风铃(人股骨号,也称鬼叫号)、海螺、铃锋、手鼓等乐器,演出气势恢弘、庄严、色彩浓厚,具有很强的震慑作用。

人们惧怕死亡,回避死亡,但没有一个人可以逃脱死亡,藏传佛教的教义正是围绕死亡的认识、教育和亡灵的救度进行,在抽象、深奥的教义基础上,用具象的语言、事例和艺术手法,潜移默化地感化和教育众生。佛教认为对死亡的教育是要揭开死亡的神秘,把生与死的真理告诉有情众生,这是佛心最伟大的体现,是智慧和慈悲的显现,让人们从死亡的恐惧中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种光明、希望、若即若离,似隐似现,仿佛唾手可得,似乎又远在天边,只有“见空性,发悲心”,才能透过死亡真正得到快乐。

参考书目:

1、《西藏度亡经》连华生着 徐进夫译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出版

2、《西藏生死之书》(美)索甲仁波切着 郑振煌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9年出版

3、《藏传佛教》才让着 民族出版社 1999年出版

4、《藏族原始宗教》周锡银 望潮着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5、《喇嘛庙——佛的世界》李冀成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嘉雍群培   编辑: 李雅清